在家“住院”虽有助缓解病床吃紧问题,有些病患却难以安心休养

更新:
2024年03月27日 19:15
居家病房

两年试点计划有其成效

本月初,卫生部长王乙康在国会上宣布,“居家病房”计划(Mobile Inpatient Care@Home)从4月1日起将纳入公立医院服务的主流医疗服务。

这个计划在2022年4月以试点形式推出,旨在让更多医院和不同病症的患者,可以在家接受治疗和休养。换言之,就是把住院的概念转移至病患的家中。

目前,本地有多家医院提供这项计划,包括陈笃生医院、新加坡中央医院、樟宜综合医院等。截至2023年底,当局共设立超过100个虚拟床位,照顾到2000多名病患,预计节省约9000个住院日。

卫生部扩大这项计划的规模之际,希望今年能将居家病床增至300个。

在家“住院”更有助于康复

居家病房
参与“居家病房”计划的病患病情需稳定、预料不需要重症监护,家中也需有电信服务等。(Hospital Management Asia网站)

这项计划试图解决本地医疗体系的哪些问题?

首先,是病床吃紧的问题。

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9月间,本地公立医院的床位等候时间中位数约为七小时,去年同一期间则略增至七个半小时,等待时间根据病患在急诊室确定得入院后开始计算。

虽然卫生部下来六年会在公立医院增设4000个床位,也会在登加新镇增设全新综合与社区医院,但随着本地人口老龄化,病床供不应求的问题或将持续存在。

符合计划条件的病人居家休养,意味着医院能腾出设施和资源,给其他更有需要的病患接受治疗。

王乙康在国会发言时指出,在医院外和社区里提供护理服务的这一环,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所有病患在治疗过程中,全程都需在医院接受“高度护理”和持续监测。

在“居家病房”计划下,符合条件并被诊断出有皮肤感染、尿道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病况的患者,可选择在自家接受治疗,无需住院。

根据中央医院为这项计划设计的简介手册,病患的病情也需稳定、预料不需要重症监护,家中也需有电信服务等。

居家病房
中央医院为“居家病房”计划设计的简介手册。(新加坡中央医院)

居家病房的运作也比照医院病床,一位专家顾问会被指派负责计划下的病患案例,也会与其他医生、护士,治疗师等医疗团队合作,24小时候命为病患提供所需的照顾和支援。

再者,从病患的角度来看,居家康复的过程也颇有好处。

接受本地媒体访问的医护人员认为,患者在家中会康复得更好,毕竟是身处熟悉的环境,相信他们能吃得更好睡得更好,也会复原得更快。

这些病患的看护者应当也能从中获益,不仅无需按照医院规定的时间去探病,也能有更多时间地料家人及和他们相处。

当局下来有意让更多不同病症的患者,也能在“居家病房”计划下受惠。

病患:有医护人员贴身照顾较安心

居家病床
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9月间,本地公立医院的床位等候时间中位数约为七小时,去年同一期间则略增至七个半小时。(联合早报)

该计划试行两年虽有其成效,但这个概念毕竟在本地还算新颖,有多少病患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还是个未知数。

实际上,“虚拟病房”的概念多年前已在国外出现,如英国在2005年就试行类似计划,自此也扩大计划的规模,如今提供超过1万个居家病床。

在阿德莱德,当地还建立独立虚拟医院,使居家病房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居家病床
英国自2005年落实“虚拟病房”的概念。(互联网)

有鉴于此,这项计划在新加坡也必须经过一段过渡期。尽管院方会建议符合条件的病患参与这项计划,但他们还是有权利选择,可随时婉拒。

受访医护人员说,一些病患拒绝“在家住院”的原因,是因他们对于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过程更为熟悉。

有受访病患认为,自己更倾向于有医护人员贴身照顾,以防病情突然恶化,这样才能比较安心。

另外,有病患是因家中缺乏看护方面的支援,或住家环境不适合而回拒这项服务。

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洪毅翰(译音)副教授说,要在主流群体里取得成功,公众对传统护理的概念需要改变。

他说:

“(当局需要借由)数据和证据说服社会大众,这个新的护理模式不会对他们的康复过程造成影响,公众也需对新加坡不断变化的医疗体系,抱持开放的态度。”

国人对医疗服务的观念也需与时俱进?

居家病房
王乙康说,把“居家病房”计划纳入公立医院服务的主流医疗服务,目的是为了让新加坡不会在想到扩增医疗保健能力时,就陷入“建设医院”的思维模式。(联合早报)

如同专家所言,新加坡医疗体系持续进步,包括引进各种新科技和方案,以更完善地照顾病患的需求。

然而,公众的步伐能否跟上,是当局必须考量的因素。

王乙康日前在国会上说,把“居家病房”计划纳入公立医院服务的主流医疗服务,目的是为了让新加坡不会在想到扩增医疗保健能力时,就陷入“建设医院”的思维模式。

红蚂蚁认为,这句话可解读为许多新加坡人还是免不了产生“第一时间应该去医院看医生的想法”,而且许多例子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像是疫情期间,尽管政府呼吁雇主允许确诊的员工不必出示病假单(MC),也能申请病假,但还是有一些雇主继续要求员工提交MC,酿成疫情高峰期诊所外人满为患的景象。

公立医院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急诊室常常“爆满”的情况。

居家病房
邱德拔医院的急诊部门。(海峡时报)

这个现象其实关乎到当局尝试解决的病床短缺问题,也牵涉医护团队人手是否充足,但一些公众基于种种原因,即便病情不算严重也仍往急诊室跑。

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要如何向公众宣导重要的医疗服务意识,让他们能试图接受不一样的治疗方针,相信才能让“居家病房”计划发挥最大的效益。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