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即将结束,龙年快要到来,“鼠大哥”却已经迫不及待要跟大家见面。
你能想象在小贩中心用餐到一半,忽然有一只大肥鼠“从天而降”吗?
2023年11月,乌节路诗家董百货公司地下一层的食阁,就有一只手掌般大小的老鼠从天花板落到餐桌上,吓得食客花容失色。
国家环境局网站上的数据显示:
2022年,稽查人员平均每两个月会在公共区域发现4100个鼠洞,比起2021年每两个月发现3900个还要多。
环境局指出,以下这些条件有利于老鼠觅食和筑巢:
- 垃圾槽管理不善、垃圾箱没盖好。
- 厨余处理不当。
- 流浪动物吃剩的食物残渣没有清理。
尤其是年底的雨季,当鼠洞和巢穴被雨水淹没,老鼠只能另寻干燥的落脚处,而这些地方很可能是较为显眼的公共区域。
日防夜防 老鼠难防
数家灭虫公司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透露:
从2023年11月起,咨询灭鼠服务的顾客平均每月增加25%,但这并不代表老鼠的繁殖数量有所增加。
(不说你不知:老鼠的繁殖能力超强,一对成年老鼠一年可生出多达1250只“后代”。)
老鼠数量的增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老鼠品种、食物来源多寡,以及是否有捕食者出没。
新加坡主要有三种啮齿动物品种:
屋顶老鼠一般会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筑巢,例如树木、阁楼和假天花板(false ceiling);
褐家鼠经常藏匿在阴暗隐蔽的角落;
下水道老鼠则会从排水沟出来到处乱窜,在鼠洞和地下空间较为常见。
灭虫公司Anticimex经理说,过去两个月最常被公众发现的,应该都是下水道老鼠。
“如果它们因为下雨而跑进室内,一般会选择躲在屋顶或天花板这类温暖的藏身处。”
PestWerkz Solutions的灭虫专家也说,随着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建筑构造和景观设计可能为老鼠制造更多隐匿空间。
降雨量增加也会刺激植物生长,为昆虫、蜗牛和蛞蝓提供遮荫,这些动物都是老鼠的“盘中餐”。
待老鼠填饱肚子后,自然就会出来活动活动,消化消化。
找不到老鼠?机器人代劳!
对身手敏捷的老鼠来说,爬高钻洞都难不倒它们。单靠灭虫人员的肉眼,未必找得出躲在小洞或缝隙内的老鼠。
这时候就要请机器人登场了。
这款由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研发的机器人只有鞋盒般大小,可以钻进屋顶和天花板的狭小空间,用摄像头拍下老鼠的粪便或咬痕。
灭虫人员不必爬上屋顶,只须用无线电信号控制机器人,就能观察屏幕上是否出现“鼠踪”。
率先采用这款机器人的灭虫公司Verminator助理总监Brian Ong解释,以前的做法是派两名工作人员,一人扶住梯子,另一人爬上梯子用手电筒检查是否有老鼠出没的迹象。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在会展中心这类大型场地,整个检查过程可能花上大半天。工作人员还得爬到很高的地方,有一定的危险。”
如今有了机器人,灭虫公司只须派一名人员观察机器人拍摄的画面,多出来的人手就可以接其他工作,并在更短的时间内检查更多地方。
领导研究团队的莫汉教授(Mohan Rajesh Elara)说,机器人日后也可利用人工智能,通过“扫描”老鼠粪便就能知道是哪个品种的老鼠,方便灭虫公司“对症下药”。
人鼠大战 只许胜不许败
与老鼠“交手”过的人都知道,老鼠其实很聪明,看到捕鼠的诱饵也未必会上钩。
想知道家里有没有老鼠,可留意是否有以下迹象:
- 粪便:褐家鼠的粪便是深褐色的,形状像米粒。
- 咬痕:老鼠喜欢啮咬木材和塑料“磨牙”。
- 鼠印:当老鼠经过某个地方,它身上的油渍和污垢会留下印迹;在灰尘多的地方,也可以看到老鼠留下的脚印和尾巴痕迹。
- 声音:老鼠在天花板和阁楼爬行时,可能会听到它的脚步声。
- 鼠洞:老鼠喜欢挖洞,当作避难所或食物储藏室。
如果以上皆非,恭喜你!你的家里(暂时)没有老鼠,但并不代表以后不会有。
根据新加坡气象署昨天(1月16日)发布的天气预报,本地潮湿的天气预计还会持续多一两个星期,多数地区的降雨量也会高于平均。
请蚁粉切记以下步骤,别让老鼠有机可乘!
- 用餐后立刻清理厨余,装进袋子绑好。
- 把吃不完的食物储存在密封的容器里。
- 用过的餐具尽快洗净,别放在水槽里过夜。
- 每天清空垃圾桶,使用稳固的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