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发展,物资越变越丰富,我们应该更享受生活,感到越来越幸福才对。
然而,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星期四(1月11日)公布的2022年生活质量调查结果却显示,比起2011年和2016年,2022年受访的新加坡人在幸福感、享受生活和成就感三方面的指数都下跌了。
下跌最显著的是受访者的快乐指数。幸福感从2016年的53,剧跌至2022年的27.6。
同一时期的成就感,也从原有的58下滑至29.6。两个指数几乎下跌了50%。
国大商学院1996年首次展开生活质量调查。这项每五年进行一次的全国调查,上两次分别在2011年及2016年进行。
原定于2021年展开的第六轮调查,因疫情延后至2022年。
共有1905名21岁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在2022年6月至7月之间参与线上调查。
受访者被要求评估他们在人际关系和健康等方面的生活质量,以及他们觉得自己享受生活的频率等。
领导这项调查的国大商学院副教授淡马亚淑娟及商学院荣誉院士陈素娟,将调查结果集结成《狮城幸福生活面面观——经济繁荣以外》一书。另一名作者是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博士生袁炜伦。
国人仍非常满意他们的家庭关系
与2016年的调查相比,2022年的调查发现,新加坡人的自我幸福感在全部15个生活领域(房屋、友谊、婚姻或恋爱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与兄弟姐妹的关系、与邻居的关系、生活水平、家庭收入、健康、受教育程度、工作、学习、休闲活动或娱乐以及精神生活)都下跌了。
从2011年到2016年,国人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已减退,但降幅不大。
尽管调查结果不尽人意,值得一提的是,人们最满意的领域是他们的家庭关系,而最不满意的是家庭收入。这与过去的三次调查的结果一致。
根据调查结果,可把受访的新加坡人分为四类,下面依次按对生活最满意到最不满意来排列。
30%:对生活采取平衡态度,认为家庭价值观、可持续发展、传统价值观和物质主义同等重要的人,他们对生活是最满意的。
20%:亲社会的,关注家庭、他人和环境,而避免物质主义。
33%:注重家庭价值观和传统,如宗教和传统价值观,但不太关注可持续性。
17%:强调物质主义,对可持续性和传统主义的重视程度最低,他们也是对生活最不满意的一群。
红蚂蚁也整理出一些值得关注的发现:
- 过去十年来,新加坡人的幸福感有所下降,但那些注重家庭和传统、关心社会和环境、有一定金钱和社会地位、不过分强调任何一个领域的人,总体上对生活更满意;
- 那些优先考虑物质财富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人是最不快乐的,尽管他们的经济状况更好;
- 某些具有特定价值观的群体,例如重视家庭与社会参与的新加坡人,在各方面的表现,也优于其他群体。
- 与早前的调查一样,男性、已婚、年龄较大、受过高等教育,在各项指标中如幸福感、成就感、享受生活等,往往高于其他群体。
- 家庭月收入和快乐程度成正比;家庭月入越高,在幸福感、是否享受生活、拥有成就感、掌控力等生活质量方面的分数,也会随之提升。
新加坡人对民主权利的满意度也有所下降
从2011年到2022年,新加坡人对民主权利的满意度也有所下降,这对国人的幸福感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调查也询问国人对民主权利的看法,对投票、参加任何类型组织、组织集会、了解政府的工作和职能、言论自由及批评政府这六个权利方面,满意程度也低于2011年及2016年。
其中,“批评政府”的权利方面得分最低,满分为4仅取得2.58分。得分最高的则是“投票权”,得分为3.23。
淡马亚淑娟指出,她观察到年轻人在网上的参与度较高,这是一个好的迹象。她认为应有更多平台,让所有新加坡人积极履行他们的民主权利,借此提高满意程度。
还是幸福的,只是不比从前幸福?
在调查结果的媒体发布会上,研究人员表示,尽管前景黯淡,但仍有一线希望:新加坡人总体上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并认为自己拥有生活中重要的东西。
在联合国的《2023年世界幸福报告》中,新加坡以6.587的评分,在137个国家与地区排名第25,为亚洲最佳。
淡马亚淑娟告诉媒体说,新加坡具备人们乐于居住的所有条件,比如安全的社会、稳定的经济和牢固的家庭关系。
红蚂蚁觉得研究人员想说的是:我们已经比许多其他地方的人幸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想要更幸福,我们应该做义工?
研究结果也发现,那些帮助他人和对他人有同理心的人,通常会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并有更大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研究人员说,这表明新加坡人可以参与一些回馈社会的活动,比如志愿服务,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淡马亚淑娟也指出,虽然调查结果或许让人感到失望,但考虑到这份调查是在冠病疫情期间、在地缘政治紧张和经济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研究团队对相关数据不感到意外。
陈素娟也补充说:
“比如说有乌克兰和苏联的战争、其他天灾人祸等,还有通货膨胀、疫情的发生,一些人对前途比较悲观,在精神上,在情感方面,或者是实际上在经济方面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淡马亚淑娟也指出,人们对家庭关系的满意度、和亲社会行为带来的幸福感等,强调了强大的社会和家庭结构,对建设一个有凝聚力、有爱心和具有包容力的国家的重要性。
这也符合政府自2004年就一直强调的,新加坡必须建立一个更具包容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