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因为产品标签上印有“绿色标志”而购买吗?
虽然这类绿色产品通常比普通产品贵,但你在购物时可能会心想:反正都要买,不如让自己和商家各为环保出一份力?
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红蚂蚁可要戳破你“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好泡泡了。
新加坡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
网购平台上超过一半(51%)商品声称环保,却没能提供证据来支撑他们的论述。
例如:有的产品仅用了10%的回收材料,却打着“环保”的口号营销,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百分百采用环保材料制成。
也就是说,你所买的“绿色产品”有多达一半可能不符合环保产品的标准。
新加坡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CCCS,简称竞消委)去年委托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永续发展研究所,就本地居民最常浏览的100个电子商务网站所推出的上千种产品展开调查,了解网购平台的“漂绿”情况。
漂绿是由“绿色”(green,象征环保)和“漂白”(whitewash)合成的一个新词。
业者宣称为环保作出贡献,或为产品贴上绿色标签,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一欺骗或误导行为,被称为“漂绿”。
下图是本地居民最常浏览的电商网站,当中包括售卖电子产品、家具、时装和美容产品等平台。
你常浏览和购买的网站有在名单上吗?
研究发现,本地电商网站上最常见的“漂绿”形式就是未经证实的环保说法。这些商家的标签通常会出现的字眼包括:
-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对环境无害)
- Eco-friendly(亲生态环境)
- Green(绿色环保)
- Sustainable(可持续发展)
- Good for the Earth(对地球友善)
- Natural(天然)
- Conscious(有环保意识、自觉)
- Responsible(负责任)
另一种“漂绿”形式则是:有14%的产品在说明书中使用难懂的术语,增加消费者理解或核实环保声明的难度。
例如,一些产品由塑料制成,业者在产品描述中就用上对行外人来说是“外星文”的缩写:
- “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即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 “EVA”(ethylene-vinyl-acetate,即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然后声称这些为环保塑料。其实这两种石油基塑料是否环保仍存有争议。
研究也指出,尽管12%的环保声明得到第三方独立认证,仍有3%未经核实。
此外,2%的产品会配搭环保相关图样,但这些图样与产品无关,反而误导消费者,以为产品比实际情况更环保。这包括在电器等家庭用品的广告中使用树木等图样,即使这些家用品并非树木制成。
我们该如何避免被误导?
竞消委和消协建议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先检查业者有否提供数据支持环保声明,再对照数据是否与声明相抵触。
若消费者看到不熟悉的术语,也应通过不同管道查询它们的含义。
此外,消费者应该加强对环保标签和认证的认识,从新闻报道和环保组织的报告等可靠信息来源,查询业者的环保记录。
新加坡环境理事会是在1992年推出绿色标签计划。
理事会根据商品制作过程中消耗的资源能量、再循环原料比重及是否造成污染等因素,评定商品从生产、使用到丢弃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哪些通过认证的产品,就可贴上绿色标签。目前认证过超过3800个产品,购买印有下图的产品准没错。
竞消委提醒业者避免使用夸大和不实的宣传手法,也尽量避免使用难懂的术语来误导或混淆消费者。
竞消委正在制定一套指导原则,帮助业者更清楚地了解,在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法令下,哪些环保声明可能构成“不公平的做法”(unfair practices)。当局会在适当时候征询公众意见。
竞消委提醒,消费者若接触虚假或具误导性的环保声明,可向新加坡消费者协会寻求协助。若发现产品广告存有误导性的环保宣传,则可向新加坡广告标准管理局举报。
针对研究结果,消协会长杨益财11月16日在脸书发文说,消费者往往没有能力确认业者的环保声明是否属实,或理解环保术语,因此处于劣势。消协对竞消委计划制定指导原则表示欢迎,因为这将向企业发出“漂绿行为零容忍”的强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