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粉最近去咖啡店买茶或咖啡,有没有乖乖听卫生部长王乙康的话,要求“siew dai”(少糖)或“kosong”(无糖)?
红蚂蚁先自首,今天吃完午餐买了一杯黑糖珍珠奶茶,喝完才惊觉:
一杯的含糖量就高达18.5茶匙,远超出保健促进局建议的成人摄取量——每日8茶匙。
难怪王乙康会说,控糖与否是消费者的习惯和选择,不是卫生部可以完全监管的。
刚过去的星期二(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新加坡2016年开始向糖尿病宣战,李显龙总理甚至在2017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慎重提出,把“对抗糖尿病”列为政府未来要处理的三大挑战之一。
从今年的全国人口健康调查报告来看,这场战役似乎赢了一半:
新加坡人的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下降,从2019年至2020年的9.5%,降至2021年至2022年的8.5%。
但长远来看,另一组数据更令人堪忧:
新加坡目前有40多万人患糖尿病,相当于每12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病。
若情况再不改善,预计到了2050年,患者人数可能激增至100万。
年轻不是本钱
人们一般把糖尿病视为“老人病”,因为年长者的发病率更高,每10人中就有三人患糖尿病。
但年轻人的患病风险也不可低估。
全国人口健康调查报告显示,30岁至39岁的新加坡人当中,未诊断出的糖尿病比率竟高达42.1%!
黄廷方综合医院内分泌学科顾问医生曾诗琳接受亚洲新闻台访问时指出,由于年轻人的糖尿病症状较不明显,漏诊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邱德拔医院临床研究组首席研究主管瑞沙穆医生也说,越来越多人在年轻时被诊断患上二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患者多数在20岁以下,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5%到10%。这类患者因免疫系统受损,胰脏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必须终身注射胰岛素。
二型糖尿病则较常见,占所有糖尿病患者超过九成。这类患者无法有效利用胰脏分泌的胰岛素,导致人体细胞对胰岛素产生抵抗,必须长期服用降糖药物。
值得关注的是:
患二型糖尿病的年轻人,之后患上肾衰竭的概率,是一型糖尿病患者的四倍。
这些年轻患者多数到了四五十岁就得开始洗肾,洗肾后的平均寿命只有六年。
虽然一型和二型糖尿病都存在遗传因素,但控制好以下这些环境因素,就能降低二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 过度进食
- 用餐不定时
- 生活不规律
- 经常熬夜
- 缺乏运动
糖尿病不单是健康问题
糖尿病是一种昂贵的疾病,对个人或家庭来说,都是一笔长期负担。
如果病情严重到影响视力或须要截肢,可能连工作和收入都不保。
新加坡平均每天有四名糖尿病患者截肢,比率为全球最高之一。
就国家而言,糖尿病造成的财政压力也不容小觑。
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处于就业年龄的糖尿病患者,每年给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超过10亿新元。
其中四成来自直接的医疗费用,包括看诊、药物和洗肾;另外六成与间接的生产力流失有关,例如请病假、提前退休和早逝。
据专家预测,到了2050年,这笔开支可能激增至25亿新元。
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毅颖教授认为,糖尿病并不单单是个健康问题。它跟社会经济、城市规划、食品行销,甚至是贸易都脱不了关系。
随着公共交通网络的发达以及私召车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少走动;加上到处都有价格大众化的食物,以致很多人不在家下厨。
张毅颖提醒,如果不自己下厨,就不会知道吃下肚的食物有多少糖分和盐分。
“谈到糖尿病,就会联想到肥胖;想到肥胖,就会想到加糖饮料。如果要对加糖饮料加以管制,就跟贸工部有关,到时候又会涉及我国出台的贸易条例是否违反竞争。”
说起加糖饮料,卫生部很快又要落实一项新措施了:
从今年底开始,售卖泡泡茶及鲜榨果汁等现泡饮料的商家,也须在菜单上标上营养等级标签(Nutri-Grade)。
标签分成A、B、C和D四个等级,深绿色A级最健康,红色D级最不健康。
看来,黑糖珍珠奶茶应该逃不了D级的命运。但在红蚂蚁心中,它一点也不低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