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狭人稠的新加坡人口密度提高,越来越多邻里纠纷在社媒的推波助澜下,常常成为舆论的讨论热点。
先来回答一道灵魂拷问:
遇到邻里纠纷时,你会是哪种人?
选择挺身而出解围?还是自扫门前雪,眼不见为净、息事宁人,甚至事不关己?
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八成新加坡人认同与邻居建立良好关系是重要的,但大部分人在面对邻里纠纷时,不会主动采取行动。
相关调查由隶属国家发展部的社区事务署和本地研究机构RySense合作展开。
RySense是在今年4月针对1050名15岁以上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展开网络问卷调查。
然后根据受访者对社区课题的满意程度、面对邻里问题时会采取什么行动,以及他们愿意多大程度投入到社区里这三大面向,归纳出四种形态的居民:
- 倡议的查理(Champion Charlie)
- 中立的南希(Neutral Nancy)
- 宽容的蒂娜(Tolerant Tina)
- 沉默的奎因(Quiet Quinn)
其中,“倡议的查理”是最愿意出面解决问题,同时对社区事务满意度最高,亦最乐于参与社区计划和活动的群体。
调查显示,有37%的受访者属于“倡议的查理”人格,是四组人格中百分比最高的。但若放在街坊中整体来看,这组人就立即沦为少数。
因为“中立的南希”、“宽容的蒂娜”和“沉默的奎因”都分别各占21%,合起来就组成了63%的“被动大军”。
也就是说,尽管有一定比例的新加坡人在面对噪音等邻里问题,或和邻居合作展开社区行动方面,属于比较主动的人格。但大部分民众,还是属于较被动型人格。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国家发展部文告,当局计划根据上述四种邻里人格,以及其他研究发现,于明年中在社区服务署官网推出一套归纳工具。
届时,新加坡居民将可透过小测验的方式,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类别的邻里人格。
当局也希望,社区领袖能邀请联系网内的居民来做测试,借此展开恰当行动,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参与度。
这项发现也与教育部、建屋发展局、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在2021年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的结果不谋而合。
该项针对大巴窑东1400名居民展开的调查发现,当地居民普遍倾向于追随参与,而非带头发起社区行动。
严格执法措施依旧不可或缺
整体而言,RySense的网络问卷调查发现,八成受访者同意与邻居保持良好互动是重要的。
四成受访者愿意回馈社区,包括与政府机构和基层领袖合作,针对噪音、囤积杂物和二手烟等重要邻里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四成受访者也愿意参加邻里聚会和相关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虽有一定比例的受访者认同以温和方式处理邻里纠纷,若这些方法不奏效,必要的执法行动依旧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
针对噪音、囤积杂物、二手烟和喂养鸽子这四种主要邻里问题,约半数受访者表示他们愿意先亲自解决所碰到的问题,但情况若未改善,当中有约六成会向当局举报。
若举报后情况依旧没好转,这些选择举报的人当中,有高达九成认为当局应该采取更严厉的执法措施。
本周一(23日)在一场有关推动社区行动解决社区课题的对话会上,一些参与对话的人士就分享了各自的经历称,尽管基层领袖和当局已做出提醒,但还是会有一些冥顽不灵的居民我行我素,继续他们的反社会行径。
对此,负责社区事务署的国家发展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回应说,当局了解到,一旦邻里纠纷无法通过塑造社会规范的温和方式解决,那执法措施,以及良好的社区争端解决机制仍是必要的。
针对焚烧冥纸展开的教育活动就是其中一项通过民间采取温和行动取得成效的范例。
社区事务署今年农历七月接获的焚烧冥纸投诉,同比下跌一成,与2021年相比则减少了21.5%。
与之相关的由民间牵头的行动包括成立焚烧冥纸规范行动联盟,以及近两年展开的各项公共教育运动,有效运用民俗文化专家的智慧,经由社区合作传播公共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