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鲜喝瓶装水的你,可能不自觉地一直在食用微塑料

更新:
2023年09月04日 22:37
喝水

肉眼看不见的污染

日本福岛核电站8月24日开始排放核废水,引发食安忧虑,但新加坡食品局已表明立场,暂不会禁止从日本进口海鲜。

同天,《华尔街日报》在平台上发布一个题为“更多国家禁止进口日本食品”的播客(podcast)。其文字内容被人截取出来,上周末在新加坡社媒上广为流传分享。

假新闻
(社媒截图)

内容提到,新加坡已下令禁止从日本进口食品,而且新加坡农粮兽医局在四种进口自日本的蔬菜中发现放射性物质,随即扩大禁令来涵盖福岛周边的另外两个县城。

新加坡食品局9月3日发文告澄清,最近并未发现来自日本的蔬菜样本受污染,也没有禁止入口日本任何县的食品。

食品局也指出,播客中提及的是新加坡农粮兽医局 (新加坡食品局前身)于2011年3月(即福岛大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的炉心融毁后两周)所发出的文告,并非最近进展。

其实,红蚂蚁发现,与其担心日本海鲜的辐射水平,不如关注全球海洋中隐藏着的另一个有害物质:

微塑料(microplastics)。

微塑料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要通过显微镜才看得到。

微塑料
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要通过显微镜才看得到。(路透社)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的《饮用水中的微塑料》报告:

微塑料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海水、废水、淡水、食物、空气、瓶装水和自来水中,都检测到不同浓度的塑料微粒。

美国研究人员对14个国家的自来水进行抽样检查,发现83%的自来水样本中含有微塑料,其中以美国自来水的污染率最高,达94%。

平均每1公升的自来水,就含有325颗微塑料。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也发现,每人平均一周会吃下约5公克重的微塑料,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

以此估算,每人一年会吃下约250公克重的微塑料,相当于7万4000至12万1000颗微塑料。

这些微塑料主要来自一般塑料的降解(degradation)以及释放到大自然中的小颗粒塑料。

在食物和饮料中,贝类海鲜、食盐和啤酒的微塑料含量最高。

海鲜
令人垂涎三尺的贝类海鲜,竟是微塑料含量最高的食物!(互联网)

但研究人员提醒,现阶段的研究结果很可能低估了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为目前尚未研究牛奶、大米、小米、面包、意大利面和食用油等主食的微塑料含量。

“这些研究结果必须成为敲响各国政府的警钟。要确保人体不会摄入微塑料,就必须阻止每年流入大自然的数百万公吨塑料。”

塑料垃圾是海洋生物的克星

根据荷兰上周在《自然·地球科学》发布的最新研究: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约300万公吨,少于科学家原先估计的2500万公吨,但这些垃圾会在海洋中停留很长一段时间。

荷兰研究人员是根据1980年至2020年间,对海岸、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观测的大量数据进行电脑建模,得出这个结论。

海洋生物可能被漂浮在海洋中的塑料缠绕和困住,导致它们窒息或饿死。当塑料中的毒素进入食物链,又会流回人类餐桌,危害人体健康。

在新西兰周边海域采样的鱼类,不仅在鱼内脏中发现微塑料,还通过肠壁渗入鱼类的肌肉组织。

鱼类吞食微塑料后,肠道会出现炎症,并影响鱼类的消化系统等功能,损害程度可能随着微塑料浓度而增加。

人们食用这些鱼肉,也在不知不觉中摄入微塑料。

微塑料
在新西兰周边海域采样的鱼类,内脏和肌肉组织中都发现微塑料。(互联网)

研究人员提醒,如果不进一步清理和采取缓解措施,残留海洋的塑料垃圾数量可能在20年内翻倍。

米粒般大的微塑料 竟是400多种细菌的“家”

新加坡国立大学热带海洋科学研究所2019年曾在新加坡的樟宜海滩、三巴旺海滩和拉扎鲁斯岛收集到275颗从海洋冲刷上岸的微塑料。

DNA测序发现,微塑料上依附着超过400种细菌,其中三分之一是有毒细菌,包括造成人类胃肠炎和伤口感染的弓形杆菌与弧菌。

研究团队解释,相较于陆地,流入海洋的微塑料因为低温以及含盐量高,需要数百年时间才会完全降解,因此成了滋养海洋细菌的温床。

微塑料
一颗微塑料上竟依附着超过400种细菌!(海峡时报)

虽然目前仍不清楚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但毫无疑问,塑料垃圾已是个全球范围的污染问题。

即使污染程度因地而异,加上饮食方面的文化差异,它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迟早会引爆。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的人类血液和粪便中发现微塑料,已是个不能忽视的警讯。

联合国曾在一份“世界环境日”报告中指出,全球每年生产的90亿公吨塑料制品中,只有9%被循环利用。

换句话说,绝大多数塑料垃圾最后的归宿不是被烧掉或埋掉,就是被丢进大自然。

于是,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口号:

“若不能再次使用,那就拒绝使用。”

塑料袋
这位小姐,你有推车,干嘛还需要那么多塑料袋?(联合早报)

超市为塑料购物袋收费,餐馆不再提供吸管,并鼓励食客自备容器……不得不说,新加坡在减塑方面已做出不少努力。

不过,目前多数食品还是以塑料包装盛放,要全面禁塑是不可能的。

减少塑料的生产和使用,才是避免人体摄入微塑料最有效的方法。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