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收到“疑似诈骗”短信,当中有真有假反而造成民众混乱

更新:
2023年02月03日 19:59
疑似诈骗

官方的温馨提醒

现今骗徒手段高明,除了四处找受害者试图“攀关系”,也会冒充政府机构引人上当。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发诈骗短信,内容开头就是某机构的名称,如下:

疑似诈骗
(红蚂蚁提供)

乍看上述短信,就会以为是陆路交通管理局发来的缴费通知,提醒我们“欠钱还钱”。若没留意到发送号码来历不明,不小心点击链接泄露个人资料,可能就会因此坠入骗局。

为了遏制这类短信诈骗案,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去年3月推出短信发送者身份登记系统(简称SSIR)。

当局要求本地所有使用发送者身份的机构,必须在该系统上注册,这样一来就能确保想要混淆视听的冒牌机构无法得逞。

系统推出后确实见到成效。

据媒体报道,去年第二季度短信诈骗的数量,同2021年第四季度相比减少了64%;利用短信进行的诈骗案占去年第二季度整体诈骗通报的8%,同样是低于2021年的10%。

过渡措施其实是温馨提醒啦!

有鉴于部分机构需要时间来做准备以及在系统上注册,当局推出了应对措施:

今年1月31日起,倘若还未获批准使用发送者身份的机构,短信上将显示“疑似诈骗”(Likely-SCAM),过渡期为六个月。

另外,从7月开始,仍未注册的机构将被禁止利用字母和数字的发送者名称(sender name)。

疑似诈骗
(取自网络资讯中心网站)

换言之,这六个月的过渡期,主要是给正规机构的温馨提醒,催促他们快快完成上网注册的程序,否则将被列为“疑似诈骗”。

相信这几天蚁粉收到的短信中,发送者那栏已经有显示“疑似诈骗”:

疑似诈骗
(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提供)

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个善意提醒却引起不少手机用户的困扰。

收到“疑似诈骗”的用户信以为“假”

截至2月1日,约有2000个机构在当局的系统上注册,包括三大电信公司星和、新电信和M1,以及谷歌、电商平台虾皮和Lazada等。

目前列入疑似诈骗“清单”的则有保险业者Singlife、大东方保险,以及旅游网站Trip.com等。

一些接受《海峡时报》访问的民众坦言,收到正规机构发来的短信明明内容属实,却被贴上“疑似诈骗”的标签,让他们感到有些混乱。

一名刚从Trip.com购买飞往韩国机票的受访者说,他收到了该网站的短信,看到了“疑似诈骗”字眼,一度以为受骗了。

他说:

“我以为自己到诈骗网购买机票,一开始就觉得很奇怪,但当我检查预定机票的详情时,确认买到的不是假的机票,这才放心。”

疑似诈骗
有民众收到Trip.com的短信,看到发送者身份时一度以为受骗。(互联网)

据悉,Trip.com已申请列入注册系统,目前正在等待获批。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机构已在注册名单上,不过所发出的短信仍显示“疑似诈骗”,其中就包括星展银行。

大东方发言人也说,公司去年8月已注册,也付了所需费用,但仍未能显示发送者身份,因此目前“正与相关部门合作尽快解决”。

(编按:业者注册时须支付一次性的500新元,以及为每个发送者名称每年支付200新元)

针对这个新措施,一名读者也投函《海峡时报》发表意见。

该读者说,他收到来自有交易往来的合规业者的短信,当中不少常驻海外,令他受到不必要的惊吓。

疑似诈骗
(海峡时报)

他因此提出疑问:

“资媒局的这个严格措施,让人质疑常驻海外的正规业者是否也得注册,而用户能否有不收到这类短信的选择权。”

他也说,目前即便是正规业者发出的短信,部分短信的发送者身份还是显示“疑似诈骗”,让他要搜寻某些信息时变得有些困难,得浏览冗长的短信清单逐个寻找。

这个读者也坦言,资媒局出于善意的出发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治愈方式不应比疾病更让人难受”(cure should not be worse than the disease)。

其实,除了提醒机构,资媒局的新措施也旨在提高手机用户的意识,提醒他们必须小心谨慎。

资媒局也说,若不确定被列为“疑似诈骗”短信的真伪,消费者应与亲友核实,或考虑直接询问机构业者,确认短信的真实性。

在诈骗手法层出不穷的时代,要分辨信息的真假绝非易事。

不过,如果细看短信内容,当中的蛛丝马迹应该还是会告诉你到底信息来源是否合规。

在这六个月的过渡期,相信合规机构也会加快脚步,尽快完成注册程序。

在那之前,就把它当成是训练辨别真伪的能力吧。将来若真的遇到不法之徒,应该就能“驾轻就熟”,懂得如何见招拆招。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