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房住不炒”到屋主拒付房贷 关于中国房地产危机的五件事

更新:
2022年08月29日 23:46
从“房住不炒”到屋主拒付房贷 关于中国房地产危机的五件事

救还是不救?

自2020年夏天以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就一直处于危机之中,包括恒大在内等耳熟能详的开发商陆续传出债务爆雷。

房地产行业占中国经济总量约四分之一。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为抑制通膨而加息之际,中国却是反其道而行,持续降息,此举被认为是为了解救日益严重的房地产危机。

一、拒付房贷

据一项非正式统计显示,至今已有遍及300个项目的购屋者拒绝支付房贷,这笔款项的总额介于1500亿美元至3700亿美元之间。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不愿意再为迟迟无法建好,且不知还有没有机会住进去的“烂尾楼”买单。

换句话说,买家认为自己预先支付给开发商的资金被滥用了。

中国已有300多个项目的业主因房子“烂尾”而决定发起罢付房贷。(知乎)

二、购屋者对各方产生信心危机

包括新加坡在内,预售制度在多个国家行之有年。

但在中国,不少预购房子的买家如今面对的困境是:他们根本无法确定把卖房子给他们的私人开发商还有没有足够资金将整个项目完成。

在中国的预售制度下,房屋买家在房产建成前,须先把钱转入一个账户。

理论上,开发商只能动用这些钱来进行项目的建筑工程,而当地银行和地方政府也必须监督开发商对这些资金的运用。

在相关房屋项目达到某些预先商定好的进度前,开发商理应无法拿到相应或所有的资金。

然而,许多银行被指在开发商达到规定进度前,就给开发商发放了更多不符规定的资金。

这意味着,开发商在特定阶段多拿的钱,并未用在建造项目上。相反的,他们拿这笔钱去买更多的地,收更多的“预售资金”,然后再重复相同模式,购买更多的土地,售卖更多的项目。

在经济向好时代,这种杠杆模式或许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一旦市场陷入疲软,各家房地产开发商无可避免陷入资金短缺。

中国房地产市场自2000年以来便一路向上,2018年达到顶峰,但随后每况愈下。

据报道,中国境内大型开发商的单位销量已连续13个月同比下滑,今年新房的销售价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2%。

市场疲软致使开发商手中的资金大减,加上银行在建屋项目达到规定进度前就让开发商挪用了超过规定的资金比例,且后者并未实际把钱用在建屋项目上,开发商一旦陷入资金困境,就无法拥有足够资金继续完成工程,进而停工,导致烂尾楼频现。

房子没建好,买家迟迟无法在约定期限内住进屋子里,却还得继续支付房贷,引发了购屋者对开发商、银行乃至监管机构的信任危机,于是发起了拒付房贷运动。

开发商被指拿了“超前进度”的资金,却没有用于建房项目上,导致烂尾楼频现。(路透社)

三、中国政府2020年推出“三条红线”

中国政府在2020年8月推出的“三条红线”政策,普遍被认为是房地产陷入危机的开端。

当时,本意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泡沫推出的“三条红线”政策,规定负债规模超过门槛的开发商不得在该年度筹措新的借款。

据统计,中国有超过六成的开发商在2021年踩到了至少一条红线。

大约10%,例如恶名昭彰的恒大,则是三条全踩。

在无法继续融资的情况下,这些习惯了以债养债的开发商纷纷陷入危机。

恒大等中国房地产巨头相继传出爆雷,引发各界担忧中国房地产面临崩盘危机。(法新社)

四、中国经济和地方政府恐受冲击

尽管中国大多数银行宣称有能力吸收烂尾楼买家拒付房贷所带来的损失,并强调相关贷款只占银行总贷款的较小比例,但有分析指出,这恐怕会对在整体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美国银行7月发布的研究指出,中国境内在2020年和2021年预售的房屋单位中,大约有9%的单位空间面临无法如期建成的风险,粗估有240万户家庭将受到影响。

报告指出,这些事件恐进一步侵蚀市场信心,冲击房地产的销售及投资,对经济成长造成影响的同时,也将加剧社会的不安定。

此外,中国各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危机中,恐怕也将受害不浅。

过去,地方政府往往依靠出售土地来获得一定程度的财政收入,若房地产崩盘,地方政府将无法再从出售土地来获得稳定的收入,这也意味着地方政府在投资和建设方面的支出受到影响,继而导致中国经济更难从疫情和清零政策所导致的困境中恢复。

中国各地方政府很大程度上透过出售土地来获取财政收入。(路透社)

五、救还是不救?

前文提到,为控制房地产开发商负债规模,抑制该领域泡沫的“三条红线”是中国房地产开始由盛转衰的关键。

“房住不炒”是近年来北京当局的基调,至少在口号上如是。

但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近十多年来始终保持在25%的高位,相比之下,其他发达国家普遍在15%至20%之间,显示中国房地产仍集中了过多资本。

房地产一旦崩盘,已购房的家庭,特别是还在背房贷的家庭的资产也将随之缩水,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冲击不可小觑。

《财富中文网》的一篇评论就直指,“限制房地产的各种因素撼动了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但却没有倒逼出新的出路”。

北京当局究竟救还是不救,似乎也陷入两难。

救了,恐让嘴里喊着“房住不吵”,两年前才刚推出“三条红线”政策的北京当局带来道德风险,暗示自己先前的政策不妥。

不救,其影响却可能扩及中国整体经济。在北京当局同样死守清零政策,无法轻易退让承认政策有误的同时,加大经济复苏的难度。

路透社早前引述消息人士报道,中国一些国家支持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响应北京要求对陷入困境的房地产行业提供支持的呼吁,显示救或是不救,或是要救到什么程度,在中国仍未形成太多共识。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