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烧冥纸还需要宣导工作? 信徒遵循习俗时也需体谅他人

更新:
2022年07月21日 20:17
焚烧冥纸

公众建议提供“基础设施”以便人们焚烧冥纸

下周五(29日)就是农历七月初一日,本地许多华族都会祭拜祖先,而焚烧冥纸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除了农历七月,人们也在清明节等节日,或是祖先忌日,在组屋楼下烧冥纸,虽然次数不算频繁,但烧冥纸引发的各种投诉仍时有所闻。

最近,焚烧冥纸规范行动联盟正式成立,该行动联盟上周发文告表示,趁农历七月来临之际,将通过公众教育给华社社群传达一套焚烧冥纸的社会规范。

该联盟由本地民间团体、私人企业和政府机构联合组成,动员华社及宗教团体、庙宇领袖、新加坡神料同业商会、殡葬业者等社会各界人士拟定规范。

焚烧冥纸不是本地华族同胞多年来的习俗吗?怎么需要成立行动联盟,甚至要拟定一套规范?

焚烧冥纸
焚烧冥纸规范行动联盟的宣传海报。(互联网)

先来看看行动联盟提出的几项建议:

  • 应少量焚烧,如每次三至四张冥纸,确保冥纸燃尽,也能减少烟雾及灰烬;
  • 勿将整叠冥纸丢入焚烧铁桶,或抛入空中;
  • 祭祀仪式结束后,清除所有祭品及供品,保持环境清洁。

的确,大量焚烧冥纸会造成大量烟雾,影响空气素质;没把冥纸“准准”投进当局提供的铁桶,使得冥纸四处乱飞,若没及时清理,又会使社区环境变得脏乱。

但红蚂蚁看到上述几个要点时,第一个反应是:这些建议是不是有点“老调重弹”?

四成国人因邻居烧冥纸焚香而不满

焚烧冥纸
大量烧冥纸会导致烟雾弥漫,影响空气素质。(海峡时报)

劳师动众地设立一个联盟来再次提倡这些建议,连该丢几张都直接告诉你,当中的弦外之音或许是:焚烧冥纸可能引起的社会问题、居民纠纷,至今仍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而这些问题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红蚂蚁就“挖”到2009年的一组数据:

国家环境局当年指出,每个月平均会收到55项针对任意焚烧冥纸的投诉;然而,在同一年八月至九月,即农历七月期间,投诉竟增加将近一倍,达月均102起

时隔10年,政策研究所一项2019年的调查也指出,在组屋底层进行喧哗的活动、邻居烹煮民族食品,都可能造成邻里纠纷。

让受访者最为不满的第一选项,就是有人在组屋区内焚烧祭品——每10名新加坡人当中就有四人表明,他们有时或较常遇到这类行为,因而感到不悦。

焚烧冥纸
新联盟提醒公众,祭祀仪式结束后,清除所有祭品及供品,保持环境清洁。(联合早报)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结果显示,较多异族同胞在这个议题上表达不满,包括67.4%的马来族同胞及57.6%的印度族同胞都有同感,受访华族同胞则有35.7%如此认为。

这两项调查相隔10年,间中当局也多次设法减低焚烧冥纸造成的影响,如为信徒提供铁桶,以缩小焚烧范围,但投诉个案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焚烧冥纸
每个市镇都会提供焚烧冥纸的铁桶。(新明日报)

如今,行动联盟提出的规范似乎有别于例常提醒,它计划通过组屋区布告栏和电子显示屏宣传,还会和超级市场、商家、甚至歌台演出主办方合作。

就不知这样多管齐下的方法会否更有效?

公众建议设专属基础设施

日前,一名读者也对此课题投函《海峡时报》。

焚烧冥纸
(海峡时报截图)

他说,尽管成立行动联盟值得赞许,但除了为焚烧冥纸提出规范,行动联盟也应考量较长远的基础设施改革,以推广焚烧冥纸的负责任行为。

他建议,在每个市镇远离居民窗户范围,设置焚烧冥纸的专属设施,并鼓励或规定年轻信徒使用这些设施,但年长人士或行动不便者则可酌情豁免使用。

“新加坡是个人口稠密的小国,也有许多宗教,每个族群都必须在考虑到他人感受的前提下遵循传统习俗,以致能共同达到良好的生活素质。”

《联合早报》前天(19日)发表的一篇社论,也谈及在习俗与信仰的背景下,不能忘却环境卫生与环保。

文中其中一段话说:

“让传统习俗里的孝道和感恩等价值观,适应新时代的环保或居住条件,才更能让信仰的意志生生不息,代代延续。”

焚烧冥纸
(联合早报)

的确,肆意焚烧冥纸可能会牵涉多方面的社会议题,尤其当生活在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度,关键在于懂得相互谅解、将心比心,否则出台再多的新措施或宣导工作,也未必有用。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