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封城导致“买菜难” 坚持“清零政策”的中国面对考验

更新:
2022年01月04日 20:09
西安

到底出了哪些问题?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去年12月9日通报首起冠病确诊病例后,过去一个月疫情不断加剧,12月23日午夜12时开始封城,今天已进入第12天。

封城后,当地频频传出“买菜难”以及地方官员被罢免等消息,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最新消息显示,当地这波疫情仍看不到拐点,昨天(3日)还增加七个中度风险地区和两个高风险地区。

有不少观察家指出,从这次西安“乱了阵脚”的应急反应来看,这个拥有常住人口1300万人的中国西北第一大城市,似乎并未做好抗疫准备,也未汲取先前中国其他省市封城的疫战经验,导致当地民众怨声载道,甚至陷入粮荒的困境。

西安居民陷粮荒

西安此波疫情源于一趟在去年12月4日由巴基斯坦伊斯兰堡飞抵西安的航班。然而,第一起病例究竟是如何传入市区并引发大规模感染,传播链又是如何形成,至今仍未梳理清晰。

据陕西省卫健委截至本月3日的最新公告,该省自12月9日以来,已累计1785起本土病例,当中西安市就占了1758起(超过98%)。

排队等待核酸检测的西安民众。(法新社)

12月23日封城后,西安市每户家庭只允许每两天指派一名家庭成员外出采购生活物资,借此遏制病毒传播。

可想而知,许多超市和市场在消息释出后,都出现恐慌抢购潮,导致基本生活物品供不应求,好些市民陷入“蛋尽粮绝”的地步。

据悉,个人手机健康码程序也一度崩溃,造成数万人无法如常上班和通勤。

这还不是最糟的。

到了27日,当地又祭出更严格的防疫管控,规定所有居民除核酸采样外,均不得出户,使到原本就陷入“买菜难”困境的西安居民,更是雪上加霜。

西安雁塔区封城多日,民众在网上抱怨物资短缺,家中已快断粮,但官方一直未将物资送上门。(法新社)

外媒关于西安封城的报道,也在标题打上“哭诉”“哭求”等字眼,凸显西安当地缺粮的情况。

BBC:被隔离的中国城市里,众人哭求援助与食物

CNN:西安封城引发强烈抗议,再度挑战中国清零政策的底线 

印度时报:中国城市西安封锁十多天引发焦虑

土耳其每日晨报:因疫情而封城的西安市,1300万人缺粮哭诉求助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过去几天,西安的民众纷纷在微博平台上求助,试图寻找渠道获取粮食和必需品。也有人说,他们尚未收到官方提供的物资。

“西安买菜难”的标签也迅速在网络发酵,截至1月3日累计阅读量已达3亿8000万次,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有网民抱怨道:

“西安某小区被封了13天,大批警察抵达小区门口维稳,不许买菜,等着饿死。”

美国CNN则报道说,有许多西安居民抱怨说,他们之所以没在封城前期屯粮,是因为当局不断向他们保证,食物的供应绝对是足够的,不需要抢购。有网民在微博上留言说:

“之前还在想那些前去抢购的民众真傻。现在才知道,真傻的是自己。”

《环球时报》也报道说,一些封闭管理的小区确实出现了生活物资无法顺利运达的情况。

报道称,官方免费提供的物资是充足的,但都卡在“最后一公里路”,无法从小区大门送往住户手中。其中最大原因是当地物流员工因封城而无法到岗所致。

西安市官员上周在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强调,当局将多措并举疏通堵点,各区县连夜组织菜源,并加强配送力量。

“清零政策”的成效再度受质疑

自2020年初人口1100万人的武汉封城以来,西安是中国目前被“封锁”的最大城市之一。

相较其它饱受疫情摧残,每日动辄几十万确诊病例的部分西方国家,西安的这波疫情严格来说并不算严峻。然而在采取“清零政策”的中国政府眼中,却已经有足够理由来展开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封锁措施来扑灭疫情火苗。

中国此举自然再度引起外媒质疑,“清零政策”的成效是否与当地所付出的代价成正比。

西安街道用于消毒的消杀作业车。(法新社)

上周五(12月31日),西安发生一起少年疑似因断粮欲出去买馒头,而被防疫人员殴打的事件。另一边厢,则流传出房东因不忍心81名学生受困吃泡面,而免费做饭送暖的视频。

德国之声报道称,因出现几十起病例就封城,招致人民生活大受影响,“这让西方世界许多地方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西安重灾区雁塔的区委书记王斌和副书记兼区政府党组书记崔诗越已在前天(2日)被撤职。但仍有网民不满意,要求问责更高层的官员。

有分析称,雁塔区没有第一时间封闭管理,全市各区各自为政,令西安错失最佳防控时机,是导致疫情加速蔓延的主要原因。

除了西安,中国其它省份也相继出现了本土病例。人口约117万的河南禹州市截至昨天(3日)累计出现三例无症状感染者,当地随即也宣布全市居民留在家隔离、足不出户。

再过20多天就是春节,2022年北京冬奥亦将在2月4日举办,再加上1月份又是全球各地应对奥密克戎疫情的病例激增高峰期,坚持将“清零政策”贯彻到底的中国,想必压力和挑战将会越来越大。

也难怪有媒体和网民称:2022年1月,越看越与2020年1月似曾相似。

希望网民的这份“既视感”不要成真。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