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最近成了新加坡最热门的话题。
从上周三起,先后有三家本地电力零售商宣布退出电力销售市场,加上新加坡能源集团(简称新能源)宣布调涨新季度的住家电费,政府当局又呼吁人们节约用电,让不少人不禁有种电力“完美风暴”似乎快要来临的感觉。
本地民众此刻最关心的,无非是:
- 电费会不会变贵?
- 供电会不会不够?
这里先回答第二个问题。
供电不会受影响,管够
尽管本地原本12家电力零售商当中,有三家本地电力零售商退出市场,甚至有分析指出,接下来可能还会有其他业者举白旗,但电力零售商退出市场,并不会影响本地的供电情况。
要解释这个情况,就得先说回新加坡的供电架构:
- 各大电力公司所持有的发电厂产出电力;
- 新能源及其他电力零售商(包括此次退出市场的那三家)以批发价格向发电厂购买电力;
- 商家和家庭用户向新能源或其他电力零售商买电;
- 发电厂生产的电力透过新能源管理运作的全国电网输送到全岛用户。
从上述架构可以发现,处于中游的电力零售商从步骤2才开始出现,负责批发和转卖,并不直接涉及步骤1的发电。
2018年以前,本地面向用户的唯一电力供应商是新能源。随着2018年开放电力市场,新加入的其他电力零售业者也成了用户的新选择。
然而,开放电力市场并没有改变电力的流向(依然由全国电网输送),改变的只是钱的流向,以及用户缴交电费的流向。从过去只有一个新能源,分散流向更多电力零售商。
发电厂批发卖电的对象,也从过去唯一的新能源,扩大至其他电力零售商。
换言之,电力零售商的加入并未影响发电厂的供电情形,因此他们的退出,自然也不会影响供电。
回到第一个问题,电费会不会更贵?
会!
但进一步解释电费可能变贵的原因之前,我们得先谈一下三家电力零售商为何不支倒下。
能源价格飙涨导致批发电价剧烈波动
2018年电力市场开放后,为了争取市场份额,新加入的电力零售商在收费配套及服务方面下足功夫。
电力零售商吸引家庭和工商用户的亮点不外乎两种:
- 固定价格配套:新能源会在每个季度调整电价,但电力零售商提供的这个配套能确保用户在合约期限内,不受电价波动影响,以固定价格用电。
- 经调整后的电费折扣(discount-off-regulated tariff)配套:确保用户在合约期限内,以低于新能源表订电费一定比率的价格用电。
电力零售商和用户在一段时间内签订上述配套(可能是半年,也可能长达两年),让用户得以比新能源制定电费平均来得低廉的价格用电,电价的波动由在一定时限内由电力零售商承担。
然而,在全球能源价格因气候因素及后疫情时代经济活动复苏等因素下,本地过去几周的批发电力价格出现剧烈波动。
根据能源市场管理局(EMA)的解释,造成本地批发电价剧烈波动的因素包括:
- 全球液态天然气价格上涨;
- 本地用电量增加;
-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气管道的供应减少。
从10月3日至10月16日,本地电力批发价(Uniform Singapore Energy Price 简称USEP)的每日平均交易价格介于每兆瓦时(MWh)121.10新元至1821.60新元。
单日价格的波动更大,例如在10月14日,电力批发价最高来到每兆瓦时3811.16新元,最低则是每兆瓦时267.82新元。
在10月前,本地电力批发价也已多次出现飙涨。
批发电价的剧烈波动,导致为抢占本地市场而普遍祭出较“慷慨大方”配套的电力零售商吃不消。
首当其冲的是那些资本不够雄厚,同时也没有自家发电厂的电力零售商。
于是,在短短一周内,本地家庭用户市占率第四的iSwitch率先投降,另外两家电力零售商Ohm Energy及百胜电力供应(Best Electricity)也先后宣布退出本地电力市场。
回到原本的问题,电价会不会变贵?
会,因为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发电成本上涨,导致批发电价攀升,进而引发两个连锁反应:
- 电力零售商无法再推出优惠配套;
- 整体电价呈向上趋势。
本地12家电力零售商退出三家后,余下的九家为了因应批发电价剧烈波动,恐怕难以再推出和过去一样价廉物美的配套。
根据能源管理局的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本地有49%的家庭用户和47%的工商用户向电力零售业者买电。
上述占本地总数近一半的用户与电力零售商签订的配套一旦到期,他们将明显感受到电价上涨的压力。
例如,相较于向新能源买电,过去在电力零售商配套下,能节省30%电费的用户,在新配套下,可能只能省下10%或更少。
另外,本地有95%的发电能源为进口的天然气,整体电价在全球能源价格,尤其是天然气的飙涨下,将难以回落到较便宜的价格。
根据新能源公布的电价,今年10月至12月家庭用户电费较去年同期涨了12.5%。
有专家预测,本地电价接下来两年将居高不下。因此,除了电力零售商的客户,基本上所有本地用户都将感受到发电成本提高所带来的压力。
新加坡有何短、中、长期措施以确保本地电力供应安全?
本文一开始有提到电力零售商退出市场不会导致缺电问题,但难保全球能源吃紧及价格飙涨不会造成麻烦。
短期来看,能源局采取了三项预防措施:
- 建立备用燃料设施,让发电公司在需要时使用;
- 通知发电公司签订足够的燃料合同,以至少满足零售顾客的需求,同时确保希望出售过剩天然气供应的发电公司,让当局或其他本地发电公司优先购买;
- 必要时密切关注电力批发市场,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
当局今年稍早已再委任多两家天然气进口商,目前本地共有四家进口商,以确保天然气供应。
中长期而言,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追求成为亚太数据中心(去年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量占我国总电力消耗量的7%)等目标,95%仰赖天然气发电的新加坡有必要开始推动其他发电选项,以因应未来可能出现的能源短缺,以及预计攀升的用电量。
能源局透露,我国目前的发电产能仍然供过于求,但接下来10年的电力需求复合年均增长率估计将达到2.5%至3.1%,比2011年至2020年的2%高。
因此,新加坡到了2025年可能需要增加发电产能。
人力部兼贸工部第二部长陈诗龙医生今年1月在国会指出,新加坡将透过推动下列四大供电来源,实现本地供电来源的多元化,以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
- 天然气;
- 太阳能;
- 区域电网;
- 新兴低碳替代能源。
天然气自2000年以来便是我国仰赖的主要供电来源。
与此同时,新加坡过去十年已将本地的太阳能发电量提高100倍,接下来的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达到可应付本地3%用电的目标。
另一方面,碍于新加坡地狭人稠、天然资源匮乏的劣势,我国也开始探讨从邻近国家进口再生能源电力的选项,其中包括:
- 从马来西亚进口100兆瓦电力,预计能支应本地1.5%的用电量;
- 加入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电力整合计划,预料也能提供100兆瓦电力。
另一个研议中的大型项目则是从澳大利亚供电到新加坡,总值300亿元的基础设施项目“澳大利亚—亚洲电力链接”(Australia-Asia PowerLink)。
电力将通过全长4200公里,间中穿越印尼海域的的海底电缆,从澳洲达尔文输送到新加坡。
据报道,这项预期2023年底动工的再生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有望在2027年开始供电至新加坡,到2028年时将有能力满足新加坡15%电力需求。
最后,我国也将持续探讨应用氢气等新兴低碳替代方案。
在能源供应吃紧,又必须兼顾经济发展的平衡下,如何维持电力供应安全,势必将成为小红点在21世纪生存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