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到90年代的巴士站如果是基本款,那2000年至今的巴士站,套用电玩玩家常用的词汇,就是“威力加强版”。
这个时期,巴士站开始增设带有路线信息的告示牌,站外也竖立起广告牌。蚁粉可能还记得,在乘客较多的巴士站,可以找到电风扇、公共电话和贩卖机等等。
跟前面30年比起来,巴士站从本世纪初到今天变化更多、更快,但这些改变还必须从90年代中期说起。
陆交局推动巴士站翻新
1995年9月1日,政府成立陆路交通管理局(简称陆交局),以更全面地策划、建设和管理公共与私人陆路交通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包括公路、地铁、轻轨列车、搭客设施和其他运输系统。
隔年1月2日,陆交局向国会提呈《世界级陆路交通系统》白皮书,阐明打造世界级陆路交通系统的四大方针:综合规划土地用途、市镇和交通,发展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管理拥车和用车需求,以及改善公共交通。
白皮书中就提到:
“(巴士业者)必须意识到,优质的巴士服务包含几个环节,包括让乘客在有盖走道上步行一小段距离抵达巴士站、舒适地候车,以及快捷安全的巴士车程。”
白皮书指出,为了“满足乘客日益增长的期望”,陆交局将和巴士业者携手改进巴士服务。作为提升巴士服务水平的一部分,陆交局已经在宏茂桥新镇和中央商业区展开试验性巴士站翻新计划,增设各种设备。
据报道,陆交局当年在这项实验计划下耗资150万新元,翻新了百余座巴士站。
新巴士站的基本设备包括风扇、电灯以及可以用来遮风挡雨的巨型广告板;其他便利搭客的设备,像饮水机、电话、报摊、自动售票机等,只局限在一些大型巴士站。
随后,新加坡各地的巴士站逐个翻新,但中峇鲁的这个巴士站,因为翻新成本几乎相等于当时一间三房式组屋的价格,成了媒体的焦点。
如当时《新明日报》的报道所说,这个巴士站“除了有一个长24米、宽4米的超大型盖顶,座椅、广告屏都跟普通的巴士站没有两样,为什么普通巴士站只需6万元费用,它却需要用上17万元呢?”
该报道引述陆交局绘测经理许伟娜(译音)称,这个巴士站翻新成本如此高昂,都是一些“无形开支”造成的:由于巴士站地底下布满了电话线、水管、电线等,施工时必须避免损坏这些重要设施,影响民生。另外,还要移去路面的街灯,重新挖沟渠等等。
科技进步促成巴士信息显示屏
随着科技进步,巴士站终于在2008年迎来巴士信息电子显示屏,让乘客能即时掌握巴士到站的时间。
时任交通部长林双吉在2007年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交通部开支预算时,宣布了相关试验性计划的细节。
林双吉指出,提供即时巴士抵站时间的构想早在10年前陆交局的《世界级陆路交通系统》白皮书中已经提出,陆交局也曾在2003年完成相关试验,不过由于当时面对科技局限和成本问题,所以无法落实。
当局在2021年更新巴士信息电子显示屏,采用更醒目的设计,也提供更多信息。
这项计划也是陆交局2008年陆路交通检讨所提及的一项。
2020年代:配合人口与气候变化做出改进
进入2020年代,巴士站的设计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却配合新加坡人口的变化,增加了一些亲乐龄的改变。
其中,巴士站增添了设有靠背和扶手的座位,以方便行动不便的乘客,并确保轮椅使用者能无障碍通行。
眼尖的蚁粉可能留意到上面图中的巴士站顶盖似乎种有植物,没错,这是陆交局与国家公园局自2019年起的合作项目,陆续为150个巴士站安装“绿色屋顶”,除了增添绿意,也降低巴士站周围的温度。
这150个巴士站包括新车站,以及在陆交局巴士站基础建设提升计划下获翻新的巴士站,多数靠近高楼住宅区。
(巴士站不只是陆交局负责建造,还有一些巴士站由建屋局等其他机构建造。下一篇带大家看看比较具有特色的巴士站,其中一些会让你一眼看去就知道自己身在岛国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