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新加坡现代女性 你准备多穿卡峇雅多了解卡峇雅吗?

更新:
2024年12月09日 20:55
新加坡街头的卡峇雅
亚拉街上穿着卡峇雅的各族女性。(每日新闻)

下次,该穿卡峇雅去哪儿?

随着东南亚传统服装卡峇雅(Kebaya)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2月4日宣布五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文莱)联合提名的卡峇雅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后,卡峇雅今后将去向何方?

卡峇雅在20世纪初就已普遍存在,它是东南亚妇女的传统上衣,下半身可搭配纱笼。

卡峇雅
在新加坡刻意购买到不同款式的卡峇雅。(联合早报)

每个国家的卡峇雅都有各自的风格,它的刺绣和款式根据不同族群的喜好和气候而演变。

在新加坡,我们多数看到马来族和娘惹妇女穿上卡峇雅,不过更多时候是在传统节日或庄重的场合上穿而已。

能五国联手共同面对本区域的共同历史,同中有异,异中求同,这个申遗的历程也意味着亚细安国家的关系更上一层楼。

这是新加坡首次与他国携手申遗,也是我国第三次申遗成功,更显得意味深远,为未来与区域国家铺垫更多的合作机会,加强各国人民的往来。

到底卡峇雅源自何处?

卡峇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首先卡峇雅又称为峇雅服或娘惹衫。其一说法是它源于15 世纪时期,卡峇雅是阿拉伯传到东南亚地区,因此卡峇雅一词相信是源自阿拉伯语。阿拉伯人把 Abaya(直译为“衣服”)传入印尼爪哇本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演变成“Kebaya”这个词汇。

第二个说法是13 至 16 世纪时期,卡峇雅的原型从中国的长袍服饰传到爪哇。由于卡峇雅原先是贵族女性才能穿的衣裳,因此布料都是选择名贵的丝绸和半透明尼龙等,后来平民化才使用棉布。在印尼的荷兰殖民时期,卡峇雅还成为了当地女性的官服。

新航空姐
樟宜机场第二搭客大厦的新航空姐们都身穿标志性的卡峇雅。(海峡时报)

在东南亚,卡峇雅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新加坡航空公司、马来西亚航空、文莱皇家航空和印度尼西亚鹰航(Garuda)都选择以卡峇雅作为空服员的制服。

本地服装网站罗列出的卡峇雅款式可分为几大类。

首先是新马熟悉的娘惹卡峇雅(Nyonya Kebaya)、以及流行于印尼的爪哇卡峇雅(Kebaya Jawa)、19世纪流行于印尼贵族的卡丁妮卡峇雅(Kebaya Kartini)。

卡峇雅
(左起)娘惹卡峇雅、爪哇卡峇雅、卡丁妮卡峇雅。(fairebelle.com截图)

再来是长袍卡峇雅(Kebaya Panjang)、(西爪哇地名)巽 ( xùn ) 达卡峇雅(Kebaya Sunda),以及峇厘卡峇雅(Kebaya Bali) 等,各种样式一目了然,犹如走入卡峇雅的大观园。

卡峇雅
(左起)长袍卡峇雅、巽达卡峇雅、峇厘卡峇雅。(fairebelle.com截图)

真希望五国获得非遗的殊荣后可以加深彼此的合作和认识,普及本区域大众和世人对丰富多彩卡峇雅的认识。

其实认真说来,对于本地新加坡人,除了娘惹和马来族之外,卡峇雅就是空姐穿的衣服,即使觉得挺漂亮,但是还真找不到理由去穿它!

现在一切都变得合理了,可以光明正大的穿,可以在生活日常也穿,这应该会鼓励和刺激服装业者将卡峇雅服饰和特色发扬光大!

事实上,每个国家的卡峇雅服装文化就是一个文化和审美教育的金矿,等待我们去发掘而已。

家传宝物:祖母的娘惹卡峇雅

我的祖母朱顺娘三十年前过世,身为第四代华人,她父亲从印尼辗转来到马来亚白手起家。对于她算不算娘惹,叔父长辈对此莫衷一是。

然而,她年轻时和几个姐妹常身穿娘惹服,姐妹们的名字特别有土生华人特色也是有目共睹。

祖母的卡峇雅
作者的祖母祖母朱顺娘(右一)的日常装束就是卡峇雅。(作者提供)

她遗物中有娘惹首饰和衣物,一件美丽的卡峇雅我保留至今,可是衣服背后有个小洞。

很多年前,我拿去东陵坊一间至今已结业的古董店问老板怎么办,因为我看见他店面挂了一件和祖母衣服相似的卡峇雅。

不问不知,一问他比我对衣服更感兴趣,说布料很不一般,绣花也非常精美,问我祖母到底是什么人?我说,我祖母就是我祖母,20世纪初出生于新加坡的家庭主妇,一辈子几个地方到处跑;新加坡、马六甲和柔佛州。

于是他说,全新加坡只有他会缝补这样的布料,因为太薄了。看他一副信誓旦旦的滑稽样子,我姑且相信他,一个两角钱的小洞有多难?

后来拿回来了,他收了我70新元,我再花70新元跟他买了一套胸针。为什么记得?因为很贵!

屈指一数,那也是20年前的事了,补得很好,拿回来始终没有穿过。这么多年搬了几次家都带着它,被遗忘着却不能丢弃,偶尔拿出来在镜子前穿一穿而已。

祖母的卡峇雅
作者卢丽珊(右)这些年一直保留着祖母朱顺娘当年穿的卡峇雅上衣。(作者提供)

也许是绣花工艺实在太令人惊叹,也许出于对祖母淡淡的思念,这钱是花得心疼,却是必须的!

有趣的是,祖母没有留下任何纱笼,也没有娘惹惯用的银腰带。反倒是家境贫苦的外婆或外祖母,生前到船舱当清洗船舱俗称“廊西”的苦工,留下一条价值不菲的厚重银腰带给我妈妈。

让卡峇雅热潮高烧不退

2008年,本地连续剧大制作《小娘惹》的热播一度引起卡峇雅风潮,却始终没有将卡峇雅推上一个适当的高度。我们至今或多或少还是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待这些华丽的卡峇雅。

几个月前在一个文化活动上,我看到年轻的新移民朋友竟然穿纱笼裙,才猛然想起我那件寂寞的卡峇雅和买了几次的搭配纱笼(后来都陆续因发胖而不能穿了!)

连新移民都欣赏我们的文化遗产,还听闻有新移民朋友天天把卡峇雅穿在身上去上班,公开分享卡峇雅的文化和典故,我们“旧移民”怎么那么快就遗忘了自己的根?

受到这样的刺激,三个月前心血来潮约了朋友陈慧芬一起穿卡峇雅去街拍,还第一次参观土生华人博物馆。

作者与好友
作者与朋友陈慧芬一起穿卡峇雅去街拍。(作者提供)

这也是我第一次让祖母的卡峇雅重见天日!如今留下的照片中,祖母的年龄和我现的年龄相仿,和她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姨婆当年常常穿卡峇雅。

那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末、1960年代到1970年初。之后祖母在我童年记忆中因年事高就不再穿卡峇雅了。

我猛然想起小时候,大约1970年代见到的华族长辈(大多数已不在人间),其实并非娘惹,日常都爱穿卡峇雅,连我年轻的妈妈都曾给自己做了一袭改良版的卡峇雅。

卡峇雅
卡峇雅裙也可以结合中国旗袍式上衣一起穿。(作者提供)

我九旬还健在的姑妈在1980年代主持六个孩子嫁娶婚礼上,每次特别订做的都是华丽版的蕾丝卡峇雅。

原来,我们这一、两代人是真的遗忘了卡峇雅。

也许,卡峇雅登上“非遗”的殿堂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有望拯救卡峇雅一直在流行和主流服饰的边缘游走,流于与我们有距离感的历史文物一般的存在。

接下来,任何民间和政府的推广都令人期待。我认为几个方向值得考虑,第一是对于少数的经营者给予认可和支持;第二是推广相关的地域旅游;第三是推广制作工艺,鼓励年轻人继承传统的刺绣工艺等,这样一来才能丰富本地的卡峇雅文化。

目前售卖卡峇雅的传统商店多集中在亚拉街(Arab Street),好几间都成了游客必去的网红店,有些价格高昂,有些合理,出售的衣物大部分来自印尼。

我衷心希望卡峇雅得到发扬光大和普及,让它逐渐堂而皇之走进我们的视野、日常生活和审美话题,加深我们对自身文明和文化的认识和探索、提高对美的鉴赏和追求。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