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人口超过600万 生活环境未必一定太拥挤

更新:
2024年09月25日 21:30
朝上朝下都可以发展
从这个角度俯瞰淡滨尼的住宅区,会不会让人有点不忍直视?(联合早报)

朝上朝下都可以发展

新加坡人口刚刚迈入600万大关,人口密度也在去年达到大约每平方公里 8358人,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604万人口住在土地面积约734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人口密度会不会太高,怎么容纳不断增长的人口?

况且,居住密度只考虑城市地区的可用土地,而不包括用于港口、机场、国防和公用事业等的土地,所以我们的604万人口其实住在面积更少的可用土地。

由于这个天然局限,就只好在城市规划和住房政策等方面注重如何高效利用空间了。

政府早在2013年1月发表的《人口政策白皮书》就提出支撑未来人口的土地使用计划,以确保新加坡人可以享有高素质的生活环境。这份文件概述了若有必要,让新加坡到2030年可以容纳690万人口的计划。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胡君杰近日在《亚洲新闻台》撰文写道,人口稠密的城市不一定会让人感到拥挤。

胡君杰指出,大多数城市若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不断增长的人口,主要的解决方案是增加城市密度,也就是设法在相同的空间内容纳更多人口。

然而,城市人口密度更高,并不一定等于更拥挤。

平心而论,到过其他国家城市旅游的你,应该也感受过别的城市的拥挤,譬如香港、东京等,新加坡虽然人口密集,但并不比他国令人感到拥挤。

巧妙运用绿色和社区空间增加“距离感”

胡君杰以达士岭组屋项目(The Pinnacle @ Duxton)举例说,达士岭在仅仅2.5公顷的土地上容纳了近8000名居民。每平方公里32万居民的密度是大多数住宅区密度的三倍多。

相比之下,大巴窑占地800多公顷,住着10万5000名居民,相当于每平方公里约1万3125名居民。

然而,尽管达士岭是人口较密集的组屋项目,转售组屋的需求还是很高。今年5月,达士岭一间五房式组屋就以超过150万新元的价格售出。

高密度的高楼住宅怎么反而比低密度的住宅区更受欢迎?   

胡君杰认为,除了达士岭靠近市中心的地理位置,其空中花园和社区空间也是一个原因,这些设施为居民提供绿色休闲空间,让国人住起来不觉得很拥挤,从而确保了这个高密度空间的宜居性。

达士岭(Pinnacle@Duxton)50楼空中花园也是看日落的好去处。(新报)

在设计比达达利和碧湾区等其他最新的组屋项目时,当局也做了类似的努力,通过绿色和社区空间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充足的休闲空间,增加“距离感”,让居民不会觉得太拥挤。

位于比达达利一带的Alkaff Oasis项目,绿化工作以及社区空间。(建屋局)

混合发展项目

建设集住房、零售、交通和各项公共服务的混合发展项目,从而减少居民涌入市中心甚至区域中心的需求,也是减少拥挤感的另一个方式。

胡君杰以海军部村庄(Kampung Admiralty)为例指出,它在0.9公顷的空间内融合了公共住房、商业空间、社区公园和医疗设施,避免它们各自占据独立的建筑。

这样一来,城市规划者就能将不同的设施容纳在同一片土地上,更有效地利用空间。

2018年开幕的海军部村庄采纳综合发展模式,汇集亲乐龄设计的组屋单位,以及医疗保健设施、熟食中心、超市、社区花园、社区广场等适合年长生活的设施。(联合早报)

开垦新的空间

填海造地的概念,其实也可以扩大到其他空间。

例如,达士岭组屋的建筑师就曾经描述他们如何通过在第26层和第50层建造空中花园来“开垦”空中的土地。

同样,我们也能“开垦”地下空间。比达达利住宅区就包括了本地首个储存饮用水的地下储水池,以解决我国用水需求增加和土地空间稀缺的问题。

比达达利地下储水池。(公用事业局提供)

市区重建局今年3月推出休闲总蓝图时强调,要努力利用闲置空间,如组屋底层和高架桥下的空间,重新获得利用,作为休闲娱乐,或将包括旧加冷机场原址在内的一些历史建筑和遗迹,再开发成为休闲场地。

现在,我们不难发现高架桥和地铁轨道下已经建有公园、走道、游乐场等。

当局在位于克兰芝快速公路高架桥下建设了丰涛别墅公园(Villa Verde Park)。(海峡时报)

邻里和组屋区之间的绿色空间和休闲设施,除了能打破高楼居住环境中常见的视觉单调性,还能为居民提供休闲空间,减少密集城市常有的拥挤感。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