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睡觉,我就打电话喊警察来捉你。”
“再不好好吃饭,警察马上就到家门了。”
“警察叔叔专门捉不写作业的孩子。”
如此耳熟的“威胁”你听过吗?还是对孩子讲过吗?
“如果你不乖,我就打电话叫警察捉你。”这是父母经常对年幼的孩子说的谎言,为的是让他们听话。
不过,南洋理工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
用谎言来教养孩子,可能会间接鼓励孩子撒谎,因为他们经常接触到这种“工具性谎言”,会认同这种谎言能达到某种目的。
无论孩子是否知道父母在对他们撒谎,这种谎言他们听得越多,长大后更有可能向父母说谎。
工具性谎言(Instrumental lies)是一种父母常说的谎言,说好听是用来“鼓励”孩子改变行为,通常以虚假的威胁或承诺的形式出现。
例如,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谎称会报警,或者用迪士尼乐园之旅为“诱饵”,让孩子做完功课。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理想,父母却为了不让他感到难过而说了个善意谎言,称赞他做得好。研究同样发现,孩子如果常听到这种善意谎言,向父母说谎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但是,与工具性谎言不同的是,孩子只有在识破善意谎言时,才更有可能对父母撒谎。
这项研究由南大心理学助理教授司徒佩佩主导,其他研究团队成员有南大博士生Petrina Low和南大早期认知实验室的客座教授Yena Kyeong博士。
研究如何进行?
为了研究父母的谎言如何影响孩子的不诚实行为,研究人员选择将重点放在工具性谎言和善意谎言上,因为早期的研究表明,两者在不同的文化中普遍存在。
研究团队分析了“新加坡健康成长”(Growing Up in Singapore Towards Healthy Outcomes)计划中的564对家长与孩子,孩子年龄都介于11至12岁。
研究团队解释,之所以选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因为他们更明白撒谎的概念。
新加坡健康成长追踪研究,自2009年起对超过1200名本地孕妇及她们的孩子展开长期追踪研究。
团队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受访者进行独立调查,分别从孩子和父母的角度收集有关撒谎行为的数据。
在第一份关于父母说谎的调查问卷中,父母们必须从一份工具性谎言和善意谎言的清单当中,表示是否对自己的孩子说过类似的话,并根据1到5分回答,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5分代表非常同意。
孩子们也按照同样的五分制,回答是否有人对他们说过类似的谎言,如果有的话,他们又有多相信这些谎言。
第二份调查问卷的目的是评估孩子们的撒谎行为。孩子们必须表示父母多常撒谎,父母则必须表示孩子对他们撒谎的频率,并根据1到5分回答,1分代表从不撒谎,5分代表总是撒谎。
最后,研究员对每个受访者的得分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以找出父母的谎言与孩子撒谎之间的关系,以及亲子关系是否会因为孩子是否相信谎言而受影响。
父母撒谎对孩子成长有什么影响?
研究发现,接触到工具性谎言的孩子可能发现这种谎言能有效达到某种目的,因此促使他们说更多谎言。
另外,工具性谎言通常都带有胁迫意味,可能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
研究结果显示,这可能使亲子关系紧张,从而导致孩子更有可能对父母撒谎。
即使听到的是善意谎言,孩子们仍更有可能对父母撒谎,但前提是他们知道父母对他们撒了谎。
司徒佩佩解释说,这说明,孩子们如何养成说谎行为,可能取决于他们理解和处理不同类型谎言的方式。
“父母既然是孩子的榜样和教育者,父母的撒谎行为会间接促使孩子以某种方式撒谎。”
“希望这些发现,能让父母们在以撒谎方式教养孩子时三思,即使他们觉得自己对孩子说的谎言是出自善意。”
实不相瞒。育有三岁和五岁孩子的红蚂蚁,有时循循善诱不成功,也会使硬招:你不乖,我打电话给警察了!
看了这份研究后,红蚂蚁也开始反省了。
是的,父母教育孩子时说谎有时看似是最省时省力的方式,尤其是事情背后原因复杂,难以解释清楚的时候。
不过,我们作为父母,常告诉孩子应该诚实待人,如果自己却表现出说谎这种不实行为,会向孩子发出矛盾的信息。
我们的不诚实表现,最终可能会破坏孩子的信任,并导致孩子的不实行为。
我们或许要以说谎以外的方式教育孩子,如肯定孩子的感受、事先告诉孩子让他们有所准备、提出选择并一起解决问题等。
否则,孩子最后成了大话精,常常撒谎,就真的自作自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