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蚂蚁日前曾介绍过,本地一些国人的组屋生活,如何因左邻右舍经常基于各种原因发出噪音,而令他们饱受困扰。
这些人的遭遇有一个共同点:
即便如何与肇事者多次调解及沟通,问题依旧未能获得解决。久而久之不仅给日常生活造成不便,还有可能危害身心健康。
在新加坡,要解决邻里问题,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成立一个咨询小组先听取民意。
在解决组屋底层焚烧冥纸引起部分居民不满的问题时,当局就成立了一个“焚烧冥纸规范行动联盟”来给华社社群传达一套社会规范。
要解决野鸡数量过多扰民的问题,就成立“野鸡工作小组”。
现在要解决噪音问题,政府就成立邻里噪音社区咨询小组收集反馈并提出建议。
小组于今年4月成立后,展开六个月的公众咨询,共超过4400名国人参与,收集反馈的形式包括线上与线下调查,以及焦点讨论小组(focus group discussion)。
团队甚至远赴首尔进行考察,以深入了解该城市如何应对噪音问题。
小组上周末发表了一篇报告,其中就对“噪音”给出了两大定义。
其一,是可被接受的噪音(acceptable noise),即居民无心造成或无法控制的声响。小组指出,这包括日常生活中必要活动所产生的噪音,与此同时邻居也积极采取措施,以减低滋扰。
其二,是不可被接受的噪音(unacceptable noise),小组的定义是,有意制造来打扰邻居的声响。如在一些情况下,邻居并没有试图减低他们所制造的噪声,或在清静时段(quiet hours)进行声音嘈杂的活动。
报告指出,汇集了线上及线下调查的反馈,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只要是在清静时段发出的任何类别的噪声,都不能被接受。
报告也涵盖了针对如何解决邻里噪音问题的几项重点建议:
- 授权指定机构管理邻里噪音问题,当遇到不可被接受的行为时,可通过法律来应对及执行条例;
- 延长“清静时段”,从目前的晚上10点半至隔天早上7点,延长至晚上10点至隔天早上8点,所有居民须为他人设想,遵守此时间段;
- 审核邻里调解及收集相关证据的过程,以更好地处理因邻里噪音而引发的社区纠纷;
- 以分贝限制的模式采纳一个定量噪声标准,用以衡量极其严重的邻里噪音案例;
- 从一开始就主动与邻居建立关系,对于以友好的态度互相理解将有所帮助。
多90分钟的清静时间依然不足够?
一览咨询小组给出的几项建议,最吸睛的方案应该是:政府或将把清静时段延长多一个半小时。
然而,一些仍有异议的网民说,把晚间的清静时段提前半小时,似乎也于事无补。
该网民说,星期一至五晚上,学生需要一些安静的时间做功课,他因此反提议,能否再进一步提前周一至五的清静时段,将周末的清静时段保留在晚间10点开始?
另一名网民则说,可考虑将清静时段提前至晚上9点至隔天早上7点,因为“我的邻居晚上10点还在屋内四处跑动”。
也有网民认为,如果没有严格执行,延长清静时段会有效吗?在他看来,这或许只是造成邻居之间更多纷争的导火线。
邻里都是“闭门一族”,才是问题所在?
小组释出的另一项建议,是呼吁居民打从一开始就主动与邻居建立友好关系,有助未来双方或多方之间的任何调节。
然而,如今大多数生活在政府组屋的人,邻里的和睦氛围已不及甘榜时代。虽然一些社区还是积极推广甘榜精神,但国人与邻居缺乏了解,也是真实写照。
红蚂蚁发现,报告中就出现了下列这么一段内容:
“在焦点小组讨论中,许多人都同意,我们与邻居建立牢固关系十分重要,因为这能有助于解决噪音纠纷。他们也认为,处理噪音问题的第一步,应是与邻居沟通交流。然而,超过半数的线上调查受访者坦言,他们不常与邻居交流。”
如果大家本来都“闭门”生活,连在电梯里看到邻居也当成是陌生人不打招呼,甚至连邻居的样貌都不大清楚,将来如果发生与噪音相关的问题,很可能也会因各自不熟悉也表现得很冷漠,使纠纷更快“升级”更严重的问题,最终也难以达成共识。
有网民就说:
“很怀念60年代至90年代,当时人们对彼此都很友善、宽容,也互相帮忙。现在已是‘闭门’世代,那咳嗽、打喷嚏甚至放屁,会不会也被算在清静时段内(需禁止的行为)?”
关于噪音问题,只有你想不到的
在报告中,小组归纳出四大引发噪音问题的类别,包括与移动物品相关(如搬动家具)、活动相关(如电视声量、启动吸尘机等发出的巨响)、装修相关,以及宠物相关。
即便小组按类别给予建议,但小市民面对的噪音问题不止于此。
一名读者上周末就投函《海峡时报》,投诉在他位于巴西立21街的住家附近,有一亩空地被围成工地。
据他观察,客工过去一个月在此进行施工,现场发出敲打及研磨金属的巨响。
他问道:
这类(吵杂的)加工不是应该在工厂内完成后,再将各种零件运抵这里组装起来吗?
另一边厢,有网民也反映,在晚间11点至隔天凌晨一两点,都会有汽车在社区内风驰电掣,发出巨大的引擎声响,这个问题又该如何处理?
噪音问题显然不仅是楼上楼下、或左邻右舍所引起的,住家附近每天听到的噪声,也让一些国人不得安宁。
换言之,邻里噪音问题的所属范围,在一些社区加倍扩大了。
上周六(11月19日),邻里噪音社区咨询小组就举行了对话会,宣布将建议报告提呈给社区事务署和文化、社区及青年部。
国家发展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出席对话会后说,政府将认真研究小组所提呈的建议,预计明年上半年针对建议作出回应。
看来,不只居民被噪声搞得头大,人民代议士也应该头很大。
毕竟,每个面对噪音问题的居民,所面对的遭遇及经历都不尽相同,要如何制定一套能让各户人家都满意、并愿意遵守的标准,难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