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pasar malam还能找回儿时味道,现在卖的,味道不中不西不日不韩不泰......一餐吃下来要十多块,但质量都没有小贩中心食物的一半。”
适逢回教斋戒月,新加坡各地最近几天出现了好些pasar malam(马来语,夜市的意思),售卖各式各样的小吃和杂货。红蚂蚁的小伙伴最近逛了一个夜市,想必是失望得很了,才发出以上的感慨。
蚁粉若是夜市常客,相信对嘟嘟糕(kueh tutu)、木薯糕、麻糍(一般裹上花生碎或黑芝麻粉的糯米团,俗称muah chee)、蒸玉蜀黍、鱼丸串、炸鸡腿等“标配”小吃不会感到陌生,近年来还出现了马来风味汉堡包Ramly Burger、来自台湾的臭豆腐和地瓜球、西式马铃薯饼(rosti)、冰沙饮料、泰式奶茶等等。
改变的原因容易理解,是为了要吸引年轻顾客,但是不是就因此酿成了“改良改良,越改越凉”的局面?或许还得从夜市的历史说起。
夜市从地摊开始 一度吸引马国游客
上个世纪60年代,就能在新加坡找到夜市的踪迹。
夜市老前辈佘财发在2008年接受《联合晚报》访问时透露,新加坡独立后不久,一些找不到工作的人们摆地摊谋生,但在越来越多人跟着仿效之后,其中一些人带头领导,约定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摆卖,久而久之就形成有规模的夜市。
据《联合晚报》报道,当时比较兴旺的地区包括加冷机场路和惹兰加由,兀兰靠近关卡一带更是热闹。
由于当时新马两国货币价值相差不远,兀兰的夜市更吸引不少马来西亚人特地前来“血拼”。
问题是,当时的夜市缺乏正式组织,顾客摊主随手乱丢垃圾,迫使有关当局禁止夜市摆卖。
幸好夜市得到“神助”,只要遇上神庙举行庆典,聘请戏班演出大戏,当局就会容许夜市生存。
可惜,好景不长,大戏渐渐式微后,夜市转而以展览会(Expo)的形式经营。然而,展览会也没能持续很久,夜市也随之沉寂,直到本世纪初才以大规模的“新型夜市”出现。
全国夜市商贩商联会会长卓俗锟告诉《联合晚报》,现在的夜市由当局或社区组织筹办,再公开给有关商家竞标,再由取得经营权的商家分租出去。
为迎合年轻顾客改变,牺牲了夜市原来的味道?
嘈杂热闹的夜市,到了冠病疫情期间戛然而止,直到当局逐步解除各项防疫措施之后,才逐渐复苏。
今天的夜市通常在邻里举行,并在每个地点停留两周到一个月左右,除了游戏摊位,也有售卖服装、家庭用品等杂货的摊位,自然也少不了小吃摊位。
但现在的夜市小吃摊位为了吸引新顾客,不但会提供桌椅让顾客当场用餐,也引进不少新口味,如之前提到的地瓜球和泰式奶茶。
为了吸引年轻顾客前来“打卡”,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关于夜市的照片和视频,会否导致夜市“变味”,失去原有的味道,是许多人关注的一点。
成本高涨大幅推高夜市摊位租金,同样让不少人担忧。
今年的芽笼士乃斋戒月市集摊位租金竟然高达1万8000元的消息,也引起了不小的回响。
租金高企,可能直接影响摊主的食物品质,长远来说可能让有意在夜市摆摊的人却步。
载浮载沉半个世纪,夜市可说已经成了我国风景线的一部分,今后何去何从,除了需要大家支持,也看摊主如何克服眼前的挑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