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200万张开埠200年纪念钞出炉 上面的“八名人”你都认识吗?

更新:
2023年07月25日 19:34
第二批200万张开埠200年20元纪念钞

你登记换钞了吗?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终于听到今年6月份换取不到开埠200周年纪念钞的人的心声,推出第二批200万张开埠200年的20元纪念钞。

20dollarnotesinbook.jpg
新加坡金管局今年6月9日起推出面值20元的纪念新钞,共有200万张让公众以等值换取,结果短短一周就被兑换一空,令很多公众失望而归。甚至有几百人在网上转售纪念钞,最高价一张88元,是原价的三倍以上。(金管局)

想换取这批新的200万张20元精美纪念钞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可以上网预先申请,无须再像6月份那样在银行外排队。

Capture.PNG
6月10日,银行还未开门,就见大批民众排队等候换取纪念钞。(联合早报视频截图)

李显龙总理今天也当起“纪念钞推销员”,呼吁公民和永久居民到金管局网站登记,这样就不用在银行外排队。

“申请表格开放至10月13日,趁早登记吧。”

纪念钞上的八大名人,你全都认识吗?

这张面值20元的新钞究竟有何魅力?民众到底是真的了解新钞设计的意义,还是只是跟风换钞呢?红蚂蚁先带你们来认识一下新钞的设计。

纪念钞的正面印有我国首任总统尤索夫伊萨(Yusof Bin Ishak)的肖像,以及前最高法院和政府大厦建筑,和平时见到的纸钞只多出了一栋建筑物,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

side1.jpg
20新元纪念钞正面。(金管局)
20190916-50 dollar note.jpg
50新元纸钞。(互联网)

但是,翻开纪念钞背面一看,上面居然印有八个头像!

你知道的啦,政府才不会随随便便选八个人印在如此纪念意义重大的纸币上,这八个人可都大有来头哦!

side2.jpg
纪念钞的背面。(互联网)

纪念钞背面右上角所展示的八个人都是曾对我国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先驱人物。左下角则将以前的新加坡(黑白的部分)与现今的新加坡用一条弯弯的新加坡河串联起来,象征着历史源远流长。

红蚂蚁还是第一次见过纸钞上印有这么多人的头像呢!

蚁粉们认不认识这八位先驱人物呢?不认识也没关系,因为红蚂蚁接下来会一一给你介绍。

第一任新加坡植物园园长——亨利·李德里(Henry Nicholas Ridley)

1Henry Nicholas Ridley.PNG

1855年在英国出生的亨利·李德里是一名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Exeter College, Oxford)的高材生。他在1878年取得了理科二等学位(Second class in Science),并在1888年被指派到新加坡担任新加坡植物园园长一职。李德里这一当,就当了23年的园长。

henry 档案局.jpg
亨利·李德里。(国家档案局)

在他职任期间,李德里因为对植物的分布感兴趣,他开始在东南亚东奔西跑,为的就是研读一些稀有花种和植物。李德里从东南亚各地收集了各种活植物和干植物,并分别把他们种植在新加坡植物园里的花园和标本馆。

1874年,李德里将橡胶籽从巴西引进新加坡,并研发出了一种不伤害橡胶树身的割胶方法。橡胶让新加坡成为东南亚橡胶业的先锋,塑造了当时东南亚的经济格局,为新加坡带来了百年繁荣。

henry rubber 1 国家公园局.jpg
亨利·李德里和橡胶树合影。(国家公园局)

因为有亨利·李德里的付出,新加坡才有了首个在201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中的世界文化遗产——新加坡植物园。植物园不但是全世界首个得到这份殊荣的热带园林,也是第三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花园。

印族慈善家——比莱(P.Govindasamy Pillai)

2比莱.PNG

比莱小时候在印度的某个村庄长大,十几岁坐船离家抵达新加坡丹戎巴葛地区,并在实龙岗路的一间杂货店打工。在1929年,他决定回印度将妻子带来新加坡,然后向钱庄借钱把杂货店顶了过来。

Govindasamy Pillai and his wife at the 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 in the 1970s. (Image from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jpg
比莱与妻子合照。(国家档案局)

刚开始,比莱在杂货店卖的是米、油和香料,生意越做越大后,他便投资起其他的生意,如:面粉和香料厂、纺织品商店。他开的纱丽店也广受街坊的好评。

Saree sale advertised at the P. Govindasamy Pillai shop at Serangoon Road in 1987. (Image from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jpg
现今的小印度拱廊就是比莱的纱丽店所在的地方哦!(国家档案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比莱集结了新加坡的南印度人来一起抗战,也鼓励那些从印度来的伙伴在新加坡留根,把新加坡当成自己的家园。即使自己的货都被日军没收,生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莱也没有放弃,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选择重新开始,还将生意扩大到马来西亚。

比莱在1963年正式退休,将当时价值三百万的生意交给了孩子。

可是,比莱最受人尊敬的地方不是他的百万生意,而是他的大方和善心。

他不但在1950年代捐了大笔钱来盖印度庙“拉曼克里斯娜传教会” (Ramakrishna Mission),也在1960年代捐了大笔钱给斯里尼瓦沙柏鲁马庙(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盖新的玄关。甘地纪念馆、印度协会、新加坡安微尼亚山医院(Mount Alvernia Hospital)和马来亚大学也曾接收过比莱的巨额捐款。

the-sri-srinivasa-perumal-temple-at-serangoon-road.jpg
斯里尼瓦沙柏鲁马庙。(国家博物馆)
The Ramakrishna Mission Temple in Bartley Road in the 1950s. Govindasamy Pillai donated generously to the Ramakrishna Mission. (Image from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jpg
印度庙“拉曼克里斯娜传教会”。(国家档案局)

比莱在1980年因心脏病爆发过世,享年93岁。比莱当年空手来到新加坡,逝世后留下的却是他对新加坡满满的无私的爱,是世人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为纪念比莱对新加坡的贡献,新加坡邮政局在2001年推出了印有比莱头像的邮票。

stamp pillai.jpg
(互联网)

杰出女运动家——爱丽丝·彭尼华德(Alice Pennefather)

3爱丽丝·彭尼华德.PNG

日英混血的爱丽丝·彭尼华德16岁就与当时25岁的丈夫相遇结婚。因为丈夫是一位全能运动员,爱丽丝便开始接触羽毛球这项运动,并在1931年参加了新加坡全国羽毛球女子锦标赛,成为了新加坡第一位单人羽毛球的女冠军。

alice-pennefather-St-1.jpg
爱丽丝·彭尼华德与丈夫。(互联网)

爱丽丝又分别在1932年、1934年和1937年夺得此项目的冠军,为自己打响了名气。她不仅羽毛球打得好,也在乒乓球和曲棍球这两项运动有杰出表现,并取得优异成绩。

alice and husband.jpg
爱丽丝·彭尼华德和丈夫在女子体育会(Girls' Sports Club)开创50周年的宴会上碰杯。爱丽丝·彭尼华德还被体育会誉为“女子体育会最杰出的运动员”。(新加坡国家档案局)

卸下了运动员光环的爱丽丝一直工作到70多岁,在1983年过世,享年80岁。

现代马来文学之父——文西阿都拉(Munshi Abdullah)

4Munshi Abdullah.PNG

1797年出生在马六甲的文西阿都拉是为语言天才。阿拉伯语、淡米尔语、印地语和马来语,什么都难不倒他。他当过教师,翻译员和作家,有“现代马来文学之父”之称。但是,他的成就都要归功于他的父亲。这是为什么呢?

Munshi-Abdullah-242x300.jpg nlb.jpg
文西阿都拉。(国家图书馆)

其实,文西阿都拉小时候得过痢疾,所以他的奶奶非常宠爱他,导致他到了七岁都还不会念可兰经,只会用笔描出书上的阿拉伯字。

文西阿都拉的父亲对文西阿都拉非常失望,一气之下将文西阿都拉送去上学。经过了父亲严厉的监管和教导,文西阿都拉的潜能最后被彻底激发,不仅能够将可兰经以阿拉伯语抄下来,还能将它翻译成马来语。

文西阿都拉后来以撰写古兰经文本赚钱,还为站岗在马六甲堡的穆斯林士兵上宗教课,并从他们身上学会了印度斯坦语。当时他才11岁。

文西阿都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让自己的实力受到父亲的肯定,并被父亲送到马六甲最优秀的学者学习。文西阿都拉非常努力念书,在14岁时就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马来学者。

后来,文西阿都拉在马六甲被莱佛士聘请为他的马来手稿抄写员,多年后被调到新加坡成为莱佛士的翻译员和秘书。1823年,莱佛士离开新加坡后,文西阿都拉开始一边教马来语,一边当作家和翻译员。

那段期间,文西阿都拉刻意回避了马来文学一向来喜欢将幻想和传说元素的传统手法,用纪实手法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真实故事。他的其中一个作品记录了他到马来北部各州的经历,包括他在航程中每天发生的事情,一直到他在1854年去世的那一天。

munshi will.jpg
文西阿都拉在遗嘱中表示自己还有一栋房子、一匹马和马车、铜器、配件和珠宝,可见他生前非常有钱。(roots.sg)

文西阿都拉的作品让后人能够对早期的新加坡有更深层的见解,包括新加坡从英国殖民地时期到成为繁华都市的转变,是我们今日了解新加坡19世纪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华人教育先驱——陈嘉庚(Tan Kah Kee)

5陈嘉庚.PNG

相信大家对陈嘉庚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他是我国名校华侨中学的创办人,新加坡滨海市区线上的其中一个地铁站也以他命名。

tkk来源:厦门大学官网.jpg
陈嘉庚。(互联网)

陈嘉庚187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集美,17岁那年远渡重洋来到新加坡,在父亲开设的米店学习管账。

热心教育事业的陈嘉庚在商界取得巨大成功后,开始专注于在新加坡办教育。先是在1912年和1915年推动及协办福建会馆属下“五校”当中的道南、爱同和崇福,1919年创办了华侨中学,1947年又创办了附设小学部的南侨女子中学。

陈嘉庚也在新加坡设立了史上第一所海外华人大学——南洋大学。在陈嘉庚的影响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洋各地有3000多所华校,在校学生达40万人。

年经的陈嘉庚.jpg
年轻时的陈嘉庚。(互联网)

陈嘉庚1913年回到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学校(多所学校的总称),包括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之后又创办了厦门大学。

陈嘉庚还创办了《南洋商报》和《南侨日报》。而《南洋商报》就是新加坡家喻户晓的《联合早报》的前身!

(陈嘉庚纪念馆供图).jpg
(陈嘉庚纪念馆)

将陈嘉庚以华人教育先驱的身份印在20元新钞上,不仅仅是对他的一种缅怀和崇敬,也印证了他对新加坡教育事业发展的杰出贡献。

被誉为新加坡特蕾莎修女的许哲(Teresa Hsu Chih)

6许哲.PNG

许哲于1898年出生于中国大陆汕头,分别去过香港、英国、南美洲生活与工作,也在国际义工组织担任护士。1963年,许哲来到新加坡,并在两年后设立了专为老弱和孤苦病人而设的福利养老院,免费收容了250位贫病老人。许哲还成立了“心连心”服务组织,与志愿者一起给生病的老人分发食物和钱。

许哲2 联合早报.jpg
(联合早报)

许哲在83岁时卸下养老院的工作,尽管自己的年纪当时已不小,她仍然私下负担起照顾27名老人的责任,非常伟大。她还时常收集旧衣服,分送给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印度的穷人。

被誉为新加坡特蕾莎修女在105岁高龄时,还千里迢迢到柬埔寨山区,把粮食和日用品分发给那里的村民,也常常被邀请到学校、疗养院和医院去给需要的人演讲。

她认为,助人不应分种族、国家或宗教,大家应视人如己、视天下如一家。

许哲1.jpeg
(互联网)

马来族抗日英雄——阿南赛迪(Adnan Saidi)

7阿南赛迪.PNG

大家可能有在历史课本上看过阿南赛迪,因为他是新加坡日占时期的抗战英雄之一。

malay-adnan_档案局.jpg
阿南赛迪。(国家档案局)

阿南赛迪本来立志成为一名教师,但他却在1933年时加入马来军团。因为他纪律严明,极度敬业,很快就被擢升为第二中尉,成为了第七排士兵的领袖。

马来军团 档案局.jpg
马来军团。(国家档案局)
Men of the Malay Regiment training before the war. Imperial War Museum (FE414).jpg
马来军团士兵们战前的训练。(帝国战争博物馆)

1942年,他被派遣到巴西班让岭进行防守任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鸦片山岗战役”。

当时,日军尝试伪装成英军里的印度士兵来拿下巴西班让岭,不料却被阿南赛迪看穿,下令射杀日军。虽然日本士兵死伤惨重,但他们仍不放弃,继续攻打巴西班让岭。寡不敌众的阿南赛迪与他的军队最后以坚强的意志力和拼搏的精神与日军对抗了两天。

可是,日军强大的力量最终还是让阿南赛迪与他的军队遭受惨败,很多士兵都免不了一死。战败后,阿南赛迪被日军绑在树上,无情地用刺刀不停地往身上刺,直到他痛苦地死去。残暴的日军还将阿南赛迪的喉咙割开,肢解他的尸体后再把他烧成灰烬。

阿南赛迪的英勇被新加坡人誉为二战英雄。如今,为了缅怀阿南赛迪,新加坡将他的纪念牌匾放置在肯特岗,他的芳名也将永留在克兰芝阵亡战士纪念碑上。

kranji zaobao.jpg
克兰芝阵亡战士公坟(联合早报)

杰出女教育家——王惠卿博士(Ruth Wong Hie King)

8王惠卿.PNG

王惠卿于1918年出生于新加坡,是一名被广泛认为是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新加坡教育家、教师培训学院(TTC)的第一位女校长和教育学院(现为新加坡国家教育学院)的创始主任。

Ruth-Wong-SPH.jpg
王惠卿博士。(互联网)

王惠卿毕业后曾在英华学校(Anglo-Chinese School)担任教师一职,之后才继续到美国深造,获得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奖学金及教育博士学位。

1963年,她在吉隆坡新成立的姐妹校区开设了教育学院,并于六年后回到新加坡加入教育部担任研究主任。1973年,她成立了教育学院(IE),并被任命为首任主任。

Ruth-Wong-Hie-King_1.jpg
(互联网)

王惠卿在教育学院大大改善了本地师资的培育,重新组织了教师培训课程,采用了许多学科的方法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刻意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成长。借此奠定了现代新加坡教育体制的基础。


一张新钞上原来承载着这么多人的努力付出与辛酸,也纪念了新加坡一路走来的成长和不易。这么具有纪念意义的纸钞,你说值不值得换取收藏?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