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到社会工作,大多数员工都会竭力达成雇主设下的绩效指标(KPI),但总有一些公司为了衡量KPI,会使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特“手段”。
中国武汉一家企业近日就被旗下员工爆料,每名员工下班前,必须向高层报备自己的手机还剩下多少电量。
所谓没图没真相,举报人把与主管的互通短信上载至微博,并称员工必须把手机所剩电量,连同各个应用程序的电力使用量的截图,通过微信私讯提交。
举报人也说,员工们都对公司的规定感到反感。有部分员工反映说,这么做其实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
上头给予的回应却是:
“公司的整体表现正在下降,调查手机电量是为了‘促进工作效率及团队精神’。老板们也希望能借此劝阻员工,在上班时间不要用手机玩游戏、观看视频,或发送私人短信。”
换句话说,公司希望员工“公私分明”,不要在上班时常用手机处理私人事务、更别说娱乐消遣,毕竟这些时间本来就应用来工作。
或许是考虑到员工们可在下班前为手机充好电再发送截图,用这招蒙混过关吧,因此上司才要求必须一起提供各个应用的电力使用量截图。红蚂蚁猜想,这家企业的上层更关心的是,一整天下来,下属都在用手机做些什么。
连手机用来做些什么都要管,这篇贴文一发出立即在网上发酵,果真引起网民强烈反弹。
一名微博用户说,今后这家企业的员工,平均得有两个手机。
另一网民则说:
“这家公司表现不佳,没有积极发展来改变运作,反倒向员工施压。老板到底在干什么?”
也有网民揶揄这家企业的领导:
下班后侦察员工才算侵犯隐私?
红蚂蚁很好奇,手机使用量真的能准确反映员工的表现?上班时间用手机做别的事,就等同于你没用心工作?
综合该企业员工和网民的反应,更应关注的是公司是否“管太多”,侵犯隐私及对员工不尊重。
针对这起事件,广州一名不愿具名的律师告诉《南华早报》,虽然举报人提供的截图揭露了员工报备的举动,但尚不清楚是否受个人隐私及保安法保护,“因此现阶段无法评断为侵犯员工隐私”。
《南华早报》也致电中国官方一个提供法律服务的专线,发言人对此的回复是:
“雇主有合法权利,在工作时间以不同方式监督员工。在这起事件中,当雇主要求员工提交手机剩余电力的截图,是合理的做法。如果下班时间提出这样的要求,便是侵犯了员工的隐私。”
就不知这样的官方说法,该公司的员工和广大的“网军”接不接受?
各出奇招监督员工
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在2018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就发现,不少企业都会用“非一般”的手法监督员工。
调查显示,相较于2015年的30%,受访的239家大机构中,超过半数使用某种“非传统技术”来监督员工(non-traditional monitoring techniques)。
这些技术就包括:分析电邮及社交媒体上的文字、审查谁与谁见面、搜集生物特征数据,以及了解员工如何运用自己的工作间。
除了上述“报备手机电量”案例,中国数家企业早前也曾因管理员工的方式游走于灰色地带,而引起争议。
去年,杭州一家科技公司给每位员工发了一个坐垫,原以为这是“员工福利”,后来被揭发这是企业监督员工表现的手法。
这些坐垫其实是“智能线人”,只要员工离开座位,上司就会“收到风”。
该公司发言人解释说,派发坐垫是新产品内部测试的一部分,只会收集员工动静的相关数据,并非要侦察他们。
今年2月,广州《南方都市报》则报道,某中国企业研发了一种监测系统,可掌握员工是否访问过求职网站或投递简历,从而得知哪些员工有离职的倾向。
也有报道说,电商企业京东在2019年被爆出,曾要求员工提供社交媒体上的家人、朋友甚至同学的相关资料。
当时,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孟强受访时说,这么做是“过度收集员工个人资料,或许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这些监督手法确实令人感到不舒服,感觉更像是“监控”。
就算这么做真的能推进公司表现及达到KPI,赢了业绩也只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变得互相猜忌。那样的职场,还有什么团队士气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