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说起买房,新加坡的单身人士总是不免调侃自己是“二等公民”。
无可否认,摊开公共组屋相关条例,确实能看到不少单身者“不被爱”的印记。
令人稍感宽慰的是,随着本地单身者比例渐高,社会上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政府也开始正视单身人士在住房方面的尴尬地位。
近两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说,两位前后任总理李显龙和黄循财就先后给单身人士捎来了好消息。
其中两项重大改变如今已分别落实和提上日程。
首先是在新组屋分类框架下,年满35岁的单身人士将可购买全岛各地的两房式灵活预购组屋。过去,单身人士仅能在非成熟组屋区申购预购组屋。
上述措施在今年10月正式上路。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昨日(6日)又加码宣布,明年中起,想和父母住得靠近或同住的单身者,也能在申购预购组屋时获得优先权。
在过去,这类优先权只有已婚子女才能享有。
单身人口渐多已是趋势
今年9月公布的最新《人口简报》显示,新加坡人注册结婚的数量持续下滑,过去五年,注册结婚的公民平均每年2万2800对,较前五年的平均每年2万4000对少。
晚婚情况也愈来愈普遍,2023年,新加坡男性和女性首次结婚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30.7岁和29岁,比10年前的30.1岁和27.8岁来得晚。
更不可忽视的是,25岁至49岁单身国人的比例显著上升。
其中,尤以25岁至34岁年轻国人的涨幅最大。
- 25岁至29岁本地居民当中,2023年有83.8%男性和70.1%女性,分别较10年前增加了3%和7.7%;
- 在30岁至34岁本地居民中,去年则有45.2%男性和33.7%女性单身,分别比10年前增长5.6%和6.7%。
新加坡社会不但迈向老龄化,“单身贵族”愈来愈多恐怕也将是不可逆的趋势。
最近也有官方调查数据指出,预计到了2030年,新加坡会有12万2000名年长者独居,和2018年的5万8000人相比翻了超过一倍。
这些年长者当中,不排除会有部分与单身子女分开生活,这意味着,让单身子女有优先权购买靠近父母或与父母同住的预购组屋,将能进一步因应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将日渐增加的照护需求。
针对单身者的限制已开始松动
从2019年首次开放让单身者享有购屋津贴,到今年先后开放单身者在全岛各地申购两房式灵活单位,以及让单身人士享有和已婚夫妇一样可优先住在父母家附近的权利,显示针对单身人士的限制已开始松动,不再是铁板一块。
即便如此,政府仍多次强调家庭是新加坡社会的基石,并承诺继续为家庭提供支持。
在这样的大方向下,单身者在购屋方面,仍旧处于弱势。
诸多限制中,最让单身者耿耿于怀的,莫过于35岁才能拿到“入场券”的年龄门槛。
单身者欲购买组屋,无论是预购组屋或转售组屋,都得等到35岁。
与年纪轻轻就结婚拥屋的人相比,就因少了一张结婚证书,单身者只能在人生较迟阶段才能拥有自己的安乐窝,自然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如果购买的是预购组屋,算上等待时间,终于有个家时,恐怕更是已步入不惑之年。
这无形中限制了单身人士的人生选择。
也有支持放宽相关条例的观点指出,当局限制单身者购买组屋的年龄(35岁)和房型(两房式灵活单位),搞不好弄巧反拙,浇熄了单身者未来组织家庭的可能性。
试想想,购入一个人刚刚好,一家人又太小的两房式单位,未来若遇到真爱“想婚”了,恐怕还得再经历一番更换较大房型的折腾。
“本来已打定主意不婚不育,现在虽然稍微有了组织家庭的念想,但转念一想却又多出这么多麻烦,要不干脆继续单身?”
与其如此,还不如放宽单身购买组屋的年龄和房型门槛,给予单身人士购买更大面积单位的灵活性,以备“爱情来得太快”的不时之需?
住屋政策中,显然还充斥着对单身一族不甚友善的元素。
一方面,这是新加坡亲家庭立场所致,在生育率下滑的危机当前,不难理解当局为何更要紧抓这个立场不放。
现实面上,也有房屋供应量不足的考量。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今年国庆群众大会坦言,单身人士买房的年龄和房型限制,短期内很难作出任何重大改变。
“因为我们还在增加新单位的供应,以跟上需求。”
但建立营造更公平和包容的社会,也是制定新社会契约的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主轴。
与时俱进,尊重不同面向新加坡人更多元的生活选择,例如婚育决定,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要塑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难免必须讨论是否抛开以婚姻状态界定个人权益的束缚,让人们无论有没有一纸结婚证书,都能公平地参与社会生活,例如买房这件事。
无论单身与否,所有新加坡人都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属于新加坡社会核心支柱的公共住房政策中,都该有个容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