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时候,话最好要说得详尽,不能假设对方能够完全了解我们的意思。
互联网上曾流传过一张相同主题的梗图,大意如下:
(建筑工地里)
工人甲:我实在憋不住了,要出去找个厕所。
工人乙:这是车钥匙,开车去吧。结果工人甲开了车......门,直接在车内解决了。
工人乙的话还挺清楚的吧?就不知道工人甲怎么会误解了。
但有时候话说得再清楚、甚至白纸黑字写了下来,还是会发生误解。不信?问问《联合早报》就知道了。
《联合早报》几天前就被一位名为孤烟暮蝉的中国博主发视频炮轰,指它“以《中国抗疫更重要的是反思》为题,发文让中国深刻反思“动态清零”政策,妄称“‘动态清零’政策让中国政府的公信力一落千丈,让中国的体制弊端暴露无遗”。孤烟暮蝉指这篇文章“学美国当起教师爷,教中国政府做起事来”。
红蚂蚁当下的反应是:新加坡《联合早报》什么时候这么大胆,指摘起中国的不是?
怎么说,新加坡人都是出了名的“怕输、怕死”,新加坡的报章竟然有胆量“妄称”中国什么,那可是跟新加坡人的特性有点不符合啊。
翻了前几天的早报一看,《中国抗疫更重要的是反思》这篇文章倒是有的,今年1月2日刊登,但作者是谁呢?
马皞天是何许人也?我们再往文末看看:
作者是北京咨询师马皞天,这是一篇刊登在《联合早报》“观点碰撞”栏目的一篇投稿评论,可不是代表早报立场的社论,原来“教中国做起事来”的是中国作者。
红蚂蚁搜寻了一下,马皞天之前也在《联合早报》上发表文章,红蚂蚁看到的至少有过三篇。
至此,一些人可能觉得已经不用再说下去了,但这位大V接下来对早报开的第二炮,就更让人费解了:
“如果《联合早报》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为何不敢打开评论?到底是谁听不得不同的意见?不敢让大家把各自的观点说出来?”
温馨提醒:早报读者要评论早报刊登的文章,都上早报脸书评论。
这篇《中国抗疫更重要的是反思》一样也贴上了早报脸书,截至今天(1月9日)共有71条评论,赞同与反对作者看法的留言都有,大V翻翻墙也能发表一下看法,说不定还能起到振聋发聩之效呢。
翻墙对孤烟暮蝉应该不难吧?人家神通广大,除了微博还有脸书和推特账号,脸书虽然最后一次是2021年12月31日更新,今天还在推特上发文。
哎,或许《联合早报》区区一篇评论不值得孤烟暮蝉细读,才会造成她错把冯京当马凉,将读者投给早报的评论当作早报自己的观点吧?
更别拿71条评论出来丢人现眼了,在微博上拥有660多万粉丝(比新加坡人口还多100多万咧!)的大博主稀罕吗?
说回正题,新加坡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地方出版的一份报纸,如果大博主连查证都懒得做,为什么会舍得花时间制作几分钟视频来口诛笔伐呢?
或许我们能从她接下来的言论了解一二: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自己,是不是平时把以新加坡《联合早报》为代表的境外媒体想得太好了?...... 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人家会说两句中文,不代表人家就是替我们中国说话的,对我们中国的评价就是公正的。总之,我们要会自己甄别信息,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总是被外媒牵着鼻子走。”
所以博主对“好”的境外媒体的期望和判断是否公正的标准,是必须得替中国说话?
平面报章关注订阅量、广播电台在意收听率、网络博主在乎的就是流量。
写点网民爱看的,带带流量,是每个网络媒体都会做的事情。
但没查证清楚就指责他人侮辱某个国家,吸引网民阅读,以爱国之名蹭流量,红蚂蚁不敢苟同。
当然,孤烟暮蝉说的也不是全错,如她所说:
“我们要会自己甄别信息,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嘿!这句我赞成。
对了,文首提到的梗图其实还有最后一句解说,也可说是个适时的提醒: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对方可能不太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