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上周五(10日)宣布终止与体育城私人有限公司(Sportshub Pte Ltd,简称SHPL)的公共私营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协议,由新加坡体育理事会直接接管,成为议论话题。
国人大多欢迎体育城这个重要的设施回到公共管理体系。不少人更直言,体育城一开始就不应该以PPP方式管理,结果因昂贵的租金吓退活动主办方,沦为白象。
政府当初是在经过慎重且全面的考量后,在2010年与SHPL签署了一项为期25年的公共私营合作协议,SHPL预先支付了13亿3000万元的体育城建筑费用,并管理场地和主办活动。
根据原定计划,体理会在体育城于2014年建成后,每年支付1亿9370万新元给SHPL。
不过如今为了让体育城获得更好的管理和发展,使广大新加坡人能充分使用和受惠,体理会决定提早终止合约,自己接手来管。
体理会否认是因为体育城营运状况连连才终止协议,而是说新加坡的体育生态环境这些年来发生巨变,新加坡得和区域国家竞争,所以须与时并进,由政府接管能有更大的控制权,将体育城更好地融入“活力加冷”(Kallang Alive)计划。
但最重要的还是让体育城更贴近民众,让人们能在这一带享有丰富和多元的体育、娱乐与社区活动。
任何重大决定都是经过慎重考虑,针对过往的决定对错去探究实际意义不大,反而应该仔细探讨体育城PPP模式营运不佳的原因,才能在接管后有更好的管理和发展,不会再成白象。
PPP的初衷之一是希望借力私人企业的创造力与管理,带来更多元化的活力与新意。但私人企业的首要目的还是赚钱,加上这个庞大的体育城是由多个企业联合管理,各有各的考量,不仅租金昂贵,还诸多限制。
结果就是,体育城的租借费用高到吓死人,没有活动就闭门,公众只能在馆外溜达。
这就是关键问题所在,而不是PPP模式。
因为体育城不是单纯的买卖交易,还包括了社会责任,在国内推广体育活动的任务。若从盈利为导向,就很难兼顾社会道义责任等公共利益,鱼与熊掌难兼得。
如今体育城回归体理会,要如何在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两者取得平衡,就是最重要的问题了。
体理会当初保留提前收回体育城的权利,不用支付任何赔偿金,还真有先见之明。不过体理会也将接过SHPL剩余的银行贷款和营运费,并会根据体育城的公开市场估价支付一笔费用给SHPL。
至于须支付的具体数额,当局不愿透露,只说这笔数目相当于如果他们继续履行合约至2035年所须支付的总费用,也就是下来12年约23亿2000万元。
不少相关学者和专业人士包括体育城前总裁等告诉媒体,费用在通膨下恐怕会上升,但最重要的是要政府承诺在今年12月9日正式接管体育城后,在那里举办更多和更大型的体育、社区、娱乐与休闲活动,租金势必得大幅下调。
按照这一逻辑,费用就算不上涨,租金收入剧减下,体育城需要的津贴只多不少。所以不少网民在欢迎体育城回归体理会后的下一个问题,就是那需要动用纳税人多少钱去贴补。
租金减少,最简单直接的受益就是活动门票价格下降。有专家说,那也只是出席活动者受益,而不是全国的纳税人。
这样的说法没错,只是这就回到体育城不适合PPP的主因,也就是赚钱和社会道义难以兼顾的基本道理。
鱼与熊掌兼得不太可能,尽量寻求平衡是最好的结果。
对纳税人来说,不能只从个人受益的立场出发,推广体育尤其是校际活动是全国上下的义务。斤斤计较体育城用了纳税人的钱而没有直接受益?很简单,那请多去参加体育城的活动,多用体育城的设施,一起为推广体育活动尽一分力。
纳税人更应该关注的是,体理会接下来的管理是否妥善,是否朝向体育城获得更好的管理和发展迈进,而不是让体育城继续沦为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