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抗议:上了法庭也上了国际大报

更新:
2020年11月27日 20:08
社运分子范国瀚

常打擦边球的范国瀚

这是一个人的抗议,历时几秒钟。

众人的直觉是,这是小事一件,不料警察找了上门,一场诉讼已经开启,西方媒体也闻风而至,小事变得不小了。

今年三月,社运分子范国瀚在一间警局附近,举了个牌子显现一个绘制的笑脸,以对某个执法行动表示抗议。

20201127-Smiley face.jpg
今年三月,社运分子范国瀚在一间警局附近,举了个牌子显现一个绘制的笑脸抗议。(路透社)

有关当局显然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还决定提控他。

本周一,他在法庭正式面控,罪状是触犯公共秩序法令(Public Order Act)

他同时面对另一指控:在2018年12月在国家法院外参与非法集会和示威活动。

经常读报的人,对范国瀚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

40岁的他,一直站在体制的对立面,是抗议和示威活动的常客,频频在法律的边缘打擦边球。

20201127-Jolovan Wham02.jpg
范国瀚23日穿着印有笑脸的白色T恤,戴着印有笑脸的黑色口罩上庭面控。(海峡时报)

如此姿态,当然也没得到什么通融,换来的是两度短暂的监狱刑期。

他这回面控,引起特多的关注,不是因为他做了轰轰烈烈的事,而是因为人们惊讶:

小小一个举动,竟也被送到了法庭?

这则消息由通讯社发送后,引起英美重量级媒体的兴趣。

《纽约时报》随即发了一则新闻,标题颇有色彩:

“就只是他一人,一个笑脸,而今面对非法集会的指控”。

20201127-NYTimes.png
(《纽约时报》官网截图)

文章引述一位国际人权组织负责人的话说:

“你或许以为新加坡当局够精明,不会因为这样可笑的指控,让自己成了国际笑柄,但它掌控一切的意愿强烈,即使小小一个抗议,也得全面反击。”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刚发了一篇报道,标题是:

“一个城市之惊:人手绘制的笑脸动摇了公共秩序。”

20201127-Economist.png
(《经济学人》官网截图)

这样的题材,恰好让作者发挥了英国式的冷嘲热讽。

文章说:

“其实新加坡当局执法还不够严厉,范国瀚数百追随者纷纷在网上露出笑脸,但没被追究。这或可称为一种犯罪浪潮。”

维护本地体制的人经常说,西方媒体对新加坡存有偏见,总是要把西方那套自由和人权意识强加在他国头上。

他们也爱说,应该遵照自己的国家利益办事,不必追求西方人和其他人的认可。

实际上,西方媒体近年来对新加坡的兴趣不大,也不像过去那样一直在抓小辫子。

而且,西方人看不懂现时的新加坡政治,不好意思说是专制,但不能说是个自由民主之邦。

这个半专制半民主的政体,偶尔为西方媒体带来奇闻式的课题,给了他们发挥的机会。

范国瀚一案,本地网民也有反应,也觉得当局小题大做,对此,当局并未回应,未说明提控的原因。

对于外地媒体的说三道四,政府的一贯的作法是去函驳斥,以正视听。

说不定几天之后,《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都会收到来函。

到时,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不是小事,为什么在法律面前,人们不可乱笑。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