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最低工资制 须保持谦卑心态

更新:
2020年10月21日 17:51
毕丹星、许宝琨和林志蔚

现实跟课本不一样

最低工资制最近又成为热点话题。工人党议员林志蔚跟人民行动党议员在国会辩论,且因为一些工会领袖认为林志蔚的发言,对他们语带不敬而表示不满,让这一轮的讨论增添了更多情绪色彩。

20201021-Jamus Lim.jpg
工人党议员林志蔚。(gov.sg国会视频截图)

最低工资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其本质是自由市场无形的手是否真的有效。课题受关注的大背景,当然是越来越显著的贫富差距问题,特别是上市公司总裁的收入,跟公司员工平均收入的倍差越来越大。

经济学课本告诉我们,价格是市场供需的信号,需求越大,价格越高。但我们都知道现实跟课本毕竟是不一样的。

清洁工人的工作非常辛苦,没什么人愿意做,理论上他们的工资(市场价格信号)应该要很高,因为供应稀少,应当重赏以吸引勇夫。可是,这个群体的收入却是非常低,低到需要靠政府介入,设立渐进式薪金模式来帮助他们。

20201021-cleaners02.jpg
清洁业员工属于低收入群体,随着渐进式薪金模式以及其他政府资助配套过去几年落实,这一群体的收入已经有所提高。(联合晚报)

其他需要类似帮助的职业还包括保安人员和园丁。经济学博士或许会说,那是因为这些行业的“含金量”(所需的知识、技能)不高,所以薪水才会不高。但反对者也会指出,他们薪水不高的原因或许是外来竞争,廉价的外籍员工扭曲了市场的“自然”供需,变相压低了他们的薪水。

20201021-lanadscape.jpg
园景业员工(园丁)也属于低收入群体。(联合早报)

这个现象只是进一步证实,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现实存在差异。

渐进式薪金模式的推出,表明市场无形的手并非万能,需要政府的介入。所以,作为另一种介入的手段(由国会立法),最低工资制有其合理性,值得探讨。

所以,最低工资制的辩论,核心在于跟渐进式薪金制对比,哪一种更有效。

作为经济学博士,林志蔚认为外国的研究证明最低工资制有效,能帮助低收入职工。政府和工会领导层则认为,实践证明渐进式薪金制更有效。

作为旁观者,我认为最基本的原则是辩论必须立足于数据,而根据外国的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又未必适用于本地。

20201021-cleaners04.jpg
收碗和洗碗工都属于低收入群体。(联合晚报)

举个例子,政府曾经提出“瑞士生活水平愿景”,瑞士并没有实行全国性的最低工资制,但是它的清洁工人的平均月入约4600新元;可是瑞士的生活费比新加坡高很多,个人最高所得税率是40%……可见外国的研究结论,很难跟本地比较。

因此,我希望看到更多对本地情况的经济学研究,当局必须公布更多相关的数据,让学者专家能深入分析,得出适合新加坡国情的结论,方便国会和社会各界充分辩论。

另外还必须强调的是,类似的辩论要避免两种陷阱。

第一种是自以为替天行道的道德优越感,自觉是替弱势群体仗义执言,所以任何的反对声音都是邪恶的代表。

第二种是理性的傲慢,自以为掌握了所有的知识,反对声音都是无知的代表。

辩论最低工资制是希望找出最能帮助低收入群体的办法,而不是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聪明。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