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联署请愿不时发生,成了网民表达诉求的途径,请愿不一定能够改变任何政策,但对当局有提醒的作用。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网上的请愿频频也反映出,国人的公民意识越来越强。
根据《联合早报》的报道,至6月7日为止,已有2万5000人在请愿平台change.org签署(今天6月10日已经有将近4万人签署)。
这回请的又是什么愿?
原来他们是具有高度个人隐私意识的一群人,对于政府有意推出穿戴式的“追踪配备”,忧心忡忡,而联署反对。
根据联署发起人罗某的说法:
“法律上是否让追踪科技合法化,这是个有待讨论的问题。即使不是,我们也意识到这可能造成两级化社会,有戴和没戴配备的人之间可能产生偏见和分化现象。”
这些话乍听起来有点道理,但这也反映出政府的政策构思和目的没有表达清楚,引起不少人的误解。
主管智慧国事务的外交部长维文说,政府将在本月中推出的方便携带的“合力追踪”(TraceTogether)记录器,既未安装全球定位系统,也不具备链接互联网或移动通讯网络的功能,因此不会记录或追踪使用者的位置。
记录器上的记录会在25天后自动消除,数据也不会上载到中央数据库。
政府现阶段不考虑立法强制人们使用,而是要通过鼓励和劝导的方式,提高人们对“合力追踪”的参与度。
维文针对网上的联署行动说,穿戴式的配备并非追踪器,而是记录器,功能在于记录穿戴配备者曾经通过蓝牙讯号接触到的病例。
穿戴式的配备是记录器,非追踪器,这个概念不容易叫人搞清楚,尤其是它作为“合力追踪”手机应用的“助手”,总是让人有“被追踪”的感觉。
所以,与其说它是“追踪器”,不如说它是“出门记录器”更为名正言顺。
它也不一定是“穿戴”在手腕上,这也难怪网上联署反对者担心它像是给犯人戴着的电子追踪器。
这个“出门记录器”原来是可以放在口袋里或是包包里的“小玩意儿”(small token),具有蓝牙讯号的功能,可以跟其他使用者(包括“合力追踪”手机应用)发生近距离接触而互相记录。既方便又不耗手机电量,是它的最大特点。
政府要推广这类“出门记录器”,最好先把概念、功能和目的说清楚。
话说回来,一些人害怕个人隐私权不保,而抗拒科技抗疫的做法,就好比因为怕溺毙的人,不敢学习游泳,却不知道学会游泳才不怕溺毙。
况且,政府的做法纯粹是以阻断病毒传播链为目的。
全球的2019冠病疫情已告诉各国政府,阻断病毒的传播链是各国必须应付的持久战。唯有通过科技,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克服了这道难关,也才能保障社会大众正常生活的自由。
如果大多数人都以隐私为名,不愿意被科技“追踪”或“记录”,那整体社会就无法放心地恢复常态。
随着 “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们出门时在身上或是袋袋包包里顺便多带一件“小玩意儿”,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其实现代年轻人在背包外吊着各类小东东,早已成了一种时尚。
这也叫我想起,多年前,不少人赶上日本“养小鸡”的风潮,身上或是包里随时随地带着可爱的电子小鸡。或许,”出门记录器”可以设计成不同动物的造型,当局不妨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