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打破黄梨塔罐,弱势孩子天空更广

更新:
2019年03月06日 14:41
打破黄梨塔瓶罐

小孩不笨。

昨天洪姨专注了一整天,也沉默了一整天。专注的是看国会关于教育部长王乙康的新闻,沉默是想象过去认识的几个被贴上标签的邻居孩子。

多年以来,邻居或者亲友间聚会,读普通源流的孩子,尤其是要读五年考N水准的孩子,总是让敏感的洪姨感觉到一股额外的羞涩和安静。

20190305-Swiss Cottage Secondary School N level results.jpg
2018年N水准会考成绩去年12月放榜。符合资格升上中五的考生比率达76.6%,比2017年的75.2%略高,也是九年来最高的升学率。(联合早报)

大家都明白什么原因,他们的父母本身受教育不多,也没那个耐性或者好脾气,有些并不能体会孩子的心情,但洪姨总能在一丝半毫的互动中,为这些孩子叫屈,其实有些还蛮机灵的,却被外界贴上标签,认为“不行”,他们真正对应了梁志强那部电影的片名《小孩不笨》。身为母亲的洪姨要补充的,是社会逼得他们“笨”。

20190306-I not stupid too.jpg
《小孩不笨2》海报。(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

那么多年来,以为也就是这样了,教育制度不可能改变,多少人觉得不对劲的事,久了好像也就是对的,我们不是专家,谈什么“改变”。

谁知道,昨天真的出现改变。洪姨边注意新闻,边升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就跟当年的教育部长尚达曼废除小学分流一样,令人感动于他的魄力也难以忘怀。

小学分流尤其残酷,多少家长哀哀无告只好施压给孩子。懵懵懂懂的孩子在长大过程中,跟得上压力的就比较没感觉,而大部分孩子其实跟气球一样,可以压,所以大多数人不觉得残酷。然而对少数真的不堪压而被挤出主流轨道,被迫走在人生的山路上的孩子们来说,没有人关心他们的苦况和后来的际遇。

然而即使这样,一个错误而残酷的政策竟然也拖行(你看洪姨不用“施行”,是“拖”着孩子前行)了二十几年,所幸遇到尚达曼那样懂得大爱也能展现魄力的教育部长,才终结了一个时代。

昨天王乙康形容这个“科目编班”的改变时,洪姨特别欣赏他的一段比喻

“区别是很大的。分流将教育区分为不同课程源流,然后将学生装进这些源流里。每一个源流就像一个大瓶罐,你可以将不同的饼干放入瓶罐内,但当你将罐子标上‘黄梨塔’的时候,罐内所有的饼干都会被归类为同样的食品,不管是准确或不准确的。”

20190306-Ong Ye Kung.jpg
教育部长王乙康。(国会视频截图)

如果可以代部长补充,洪姨想说,黄梨塔堆里其实掺杂了不少草莓塔、椰子塔、榴莲塔,只因为怕被工人扔进垃圾桶,只好顺着他的大手被扫进同一罐。这就是真相。历任几个教育部长都不愿去正视问题,或者没有能力魄力去规划那么大的改变,只知道萧规曹随还洋洋得意。

我不能同意历任一些部长的说法,认为分流制度让我们从七八十年代多少学生辍学到后来大幅减少,王乙康也引了一些数据,但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准确。

20190306-Secondary students in class.jpg
新加坡中学上课情况。(新加坡教育部档案照)

要知道七八十年代的新加坡,无知无识、做苦工粗工、孩子成群的家庭多的是。那些家长不懂得教育,甚至有人觉得孩子上学是浪费时间,所以辍学率高。因为家庭的关系,孩子无法融入学校环境,而教育制度没有比较长时间的稳定,三五年一大变,更加折腾孩子。那些背景不佳的孩子自然选择放弃,在外界看起来就是被淘汰。

可以理解,尚达曼和王乙康在做出这么大的改变,推翻前任留下的政策时,难免要说些正确的话肯定前任,这是政治。但在民间受到政策冲击的人看来,政策错了就是错了,还一错几十年,要做改变的理由,应该更有说服力。

其实王乙康的比喻就是答案,以后如果还有罐子,不再叫黄梨塔、XX塔,只有单一口味,而是直接标示“新加坡塔”(Singapore Cake),里面有不同的口味,甚至跟榴莲一样,每一颗都不同口感,给你惊奇——只要你懂得欣赏。

个人认为,依科目编班是那么多年来最正确的方向。更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不同的科目让中学生选择,毕竟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知识不是现在的人能想象的,这样才可以让孩子从中找到自己最能掌握和发挥得最好的领域。

教育制度、教育课程对优秀或一般的学生来说,上面谈的困境都不是问题。问题要关注的是,少数被原有体制“牺牲”和“淘汰”的孩子。一个新的制度如果能让他们在学校里就建立学习与生活的信心,找到家庭或者社会所不能提供的心灵动力,那才是最值得夸耀的制度。

同一群人,不该分三条溪流前进,要不然怎么同舟共济啊。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