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很忙,都是家长的错?

更新:
2019年02月21日 13:08
教师很忙,都是家长的错?

教师也有“放工”的时候。

科技发达的今日,几乎人手一机,无论是联络或询问,拿起手机就能进行,非常方便。但与此同时,却也形成无时无刻都会接收到讯息,无时无刻对咨询都要有所回应的“全天候待命”工作/生活模式。

有鉴于此,教育部日前推出了“学校家庭合作指导方针”,其中一个要点,就是提醒家长,别在办公时间以外联络教师,让教师也有“放工”的时候。

这个由教育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高级政务次长费绍尔博士在日前一项学校活动上,正式推出的方针,之后将由各校各别向家长传达信息,教育部也会通过社交平台分享。

教育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高级政务次长费绍尔博士.jpg
教育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高级政务次长费绍尔博士日前一项学校活动上,正式推出“学校家庭合作指导方针”。(联合早报)

“最后一分钟教师”设立群组发送讯息

无论是小学生或中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一定会经历“忘记”或“没想到”或“以为没事”的阶段,有些时候,家长就会从关心或过分关心的出发点,为孩子解决他们碰上的问题,包括最普遍的在下班后或晚上联络教师。

对此,指导方针就建议,应尊重教师的时间,需要联络教师时,请先查询联络方式,教师不一定得提供手机号码给家长,比如可以只是用电邮。方针也建议家长协助孩子做好时间管理,同时让孩子学习为自己“健忘”或“不在乎”的行为负责。

2019021·when to contact teacher.jpg
(联合早报)

上述这两点,当然没有异议,教师也是上班族,本来就不该要他们随时随地回覆家长询问;而孩子确实需要学着独立和负责任,以免形成惯性坏习惯。

然而,在保护教师的同时,教育部也有必要知道,也会有不是出在家长,而是出在教师身上甚或校方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几乎都有自己的手机,有教师会因此而要求学生设立手机群组,并利用这个群组发放讯息。什么样的讯息呢?比如补课的确定与否和时间,而且教师还可以是在前一天晚上才发送讯息;还有一些行政上的项目,也会利用群组来达到通传效果,很多时候学生是在晚上临睡前才收到“炸弹”。

如果教师需要有不受家长干扰的“放工时间”,那学生也理应有不被教师追踪的“放学时间”吧?这种非常临时的事项处理,可以说是教师在利用科技的便利,省下自己提前做好安排的“麻烦”,那请问,这么不以身作则的方式,要如何身体力行地指导学生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就如副总理尚达曼日前出席一场活动时所说,要求家长别成为过度介入孩子生活的“直升机家长”(helicopter parent),那教师是不是也不该成为万事都可仰赖手机群组解决问题的“最后一分钟教师”(last minute teacher)呢?

20190221-helicopter parents.jpg
“直升机家长”(helicopter parent)指的是那些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互联网)

讯息传达不够清楚,反应时间过短

在训练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点上,也存在着有待商榷的情况,比如学校办的校外学习之旅、农历新年庆祝、国际友谊日等等,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非常态校内活动,有些时候对于学生的穿着规定,需要带的物品,不是语焉不详,就是没交待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并非学生负不负责的问题,而是教师或校方应该先做好清楚传达必要讯息的问题吧。

学校方面,校方在处理一些行政事务时,会不时发放同意书给家长签署,但有些时候却没有给予家长足够的时间反应,甚至有过当天发放,就要求隔天呈上的情况。

校方似乎并没有想到,有些家长是做晚班的,或者需要加班到晚上,可能回到家时夜已深,孩子已入睡,自己也已身心疲累。希望在这点上,教育部也可以提醒校长和教师们多一点同理心。

家长联络教师是情非得已

关于家长在不当时候以手机联络教师,其实多数家长都不会要求教师随时随地回覆,育能小学华文教师潘慧珠在回答媒体询问时就说,她所接触的家长不会这么不讲理,也不会要求她半夜回简讯。

20190221-parent whatsapp teacher.jpeg
(互联网)

其实家长有需要联系教师,有些时候真的是非不得已,比如为了配合教育部提倡的家中学习(home base learning),学校会规定一年内有几天实施这个计划,还有同样是配合教育部提倡的IT应用学习,学校也会在一些课业上,如假期作业,指定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和做功课。

而有些时候,就会出现技术问题,比如学生无法登入网站,或所给予的网址不正确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联系教师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家根本无法继续作业。如果这些技术和人为的疏漏不出现,相信家长不会没事无端去打扰教师的。

家长不应还得兼任课业指导工作

最后一点,是关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存在的互补与合作关系,究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我国教育一向实行分流制度,学生在小四就要经历第一次分流,小六要进行离校会考,中三又要再进行科系分流,中四或中五再来一次会考。在这些“正规”的分流之中,还包括有选读母语课或高级母语课的支分流。

学生在选择所谓的“热门”或“高级”课程时,免不了得符合一些特定要求。有些时候,校方或教师会“鼓励”学生放弃选读他们认为学生无法考取好成绩的课程。比如高级母语课经常就是被要求放弃的科目,即便学生在小四年终考试时华文及格,只是没考取高分而已。如果家长要孩子继续修读高华,就得在校方要求下写信求情,还得保证不会“拖累”其他科目的成绩。

小四分流时,校方和教师也可能在学生成绩不达标时(未必是不及格),要求学生选读“次一级”的基础科目。同样的,如果家长反对,校方会要求家长表示会请补习老师或家长本身指导学生课业。

学生的学业,本来应该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家长只应做到的是提醒孩子读书做功课,而不是辅助教师进行课业指导。如果每个家长都能在家里当老师教孩子读书,那我们高薪聘请那么多教师,还每个都经过一年或以上的受训来干嘛?

更何况本地生活水准高,很多家长都需要努力工作来维持生计,每天忙碌工作之后,回到家还要担当补课老师的角色教孩子读书,恐怕再多的精力都会很快被耗尽。

如果教育部推出“学校家庭合作指导方针”是为了鼓励教师与家长建立互信,同时建议家长“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那在这里希望有朝一日,家长能给予学校和教师完全、绝对的信任, 可以“放手”让学校和教师确保孩子的学业日益进步,而不是家长还得亲自上阵或聘请补习老师代劳。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