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输的国民性格 不成熟的公民社会

更新:
2018年08月02日 17:26
公众排队买多多

自我感觉良好。

全国价值观评估调查结果出炉,新加坡人大多认为“怕输”最能形容同胞和社会现状,其他排名十大的形容社会现状的词汇也多是负面的,似乎反映了人们对现状的不满。与此同时,新加坡人在形容自己时却多是正面的形容词,以至于《联合早报》社论毫不客气地批评为“自我感觉良好”。

“自我感觉良好”一般形容心智还不成熟的人,如果社会大多数人总是负面地看待他人,却正面地看待自己,那么这个社会大概也是个“未发达”社会,无论人均收入有多高。

就如很多新加坡人在调查中所认为,社会上充满了“自我中心”的同胞,这种只有在还没有长大的孩子身上才会出现的特质,显示大家其实都感觉到日常生活里经常碰到幼稚的心态和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呢?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怕输的心态显然也非一日之寒。虽然难以考据,怕输心态普遍成为现象,应该是经济发展起飞的1980年代才出现的。如果比较独立之前的社会人心,更可以看出这种国民性格的形成。

在殖民地时代,新加坡人虽然物质条件不丰富,可是精神和社会生活却是相对多姿多彩的。英国人虽然控制了政治权力,在社会层面却是自由放任的。所以当时的新加坡人在教育和文化上享有比独立之后更多的自由空间,因此也相对自信,所以才会有勇气去反对英国殖民政府,争取自己独立自主的命运。

伴随着这段历史所形成的,是一种成熟的公民意识,人们懂得为自己乃至集体争取权利,而且是自发组织起来付诸行动。然而,在独立之后,整个社会风气却逆转了,出现学者所谓的“去政治化”,人们莫谈国事,把精力放在改善自己的经济生活,追求物质享受。独立前逐渐成型的那种公民意识也随之弱化,新加坡人从公民退化为自扫门前雪的消费者,因此也形成了斤斤计较的怕输心理。

尽管自我感觉良好,新加坡人对社会怕输的不满,从正面看或许反映了某种良心上的不安。毕竟人还是要在温饱之外有所追求的,这种对价值追求的渴望,隐藏在对社会诸多的负面形容词。但是要真正摆脱心智不成熟的社会集体状态,首先就要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这一点倒是被《联合早报》的社论提出来了。

与其抱怨同胞怕输,可能先反省自己是否也怕输。从这里做起,才有可能去找回独立前的那种“刚强勇猛”的狮城公民性格,自己去争取和创造自由的社会空间,唾弃消费者的身份,重新当回社会主人翁的公民。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