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互看:新加坡人是香蕉人,中国人是垃圾虫?

更新:
2018年08月10日 16:46

看完了新中两国年轻人的想法,有一种被照了X光片的感觉。对方似乎把我们看透了,而我们的看法,也可能让对方不高兴。但倒过来想,却忍不住哈哈大笑。

新中关系前阵子因为南中国海问题和装甲车扣押等事件而经历考验,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印象相信或多或少受冲击。

特别是中国年轻人,他们有可能受新闻事件和舆论导向影响,而对新加坡产生偏激看法。这一代恰恰是生长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力逐渐强盛时期时代的“八九点钟的太阳”,也是执掌未来的一代。他们对新加坡的观感,料将影响未来新中关系的走向。

在《联合早报》上月举办的一场有关新中关系的论坛上,与会的中国《人民日报》国际部部务委员王恬分享了一个以中国年轻人为对象的小范围调查结果,内容相当有意思。文章刊登在7月29日的《联合早报》言论版。

受访者是来自中国一线特大城市北京和广州的近50个20岁至35岁的年轻人。有公务员、公司职员、记者和大学生,他们很多人都来过新加坡。这些中国年轻人对新加坡的看法挺让人吃惊,他们比想象中更加了解新加坡,小部分人的看法未免有些偏激,但大部分是一针见血的。不信请看。

20170824sino.png

20170824sino2.png

受访者提出17个见解、涉六大层面:对新加坡的整体印象、经济、政治体制、教育、新加坡人、新加坡外交政策及新中关系。他们非常坦率地表达意见,在谈及对新加坡人的看法时,有两点较为突出:一、华人多,但对中国感情复杂,很拧巴。二、年轻人有优越感,是香蕉人。

这两个看法其实有点自相矛盾。首先,新加坡华人多,但不是华人社会,而是以华人占多数的社会。老一代新加坡人或许因为从中国南来,对中国有较复杂的感情,但隔了三四代人,新加坡年轻一代对中国的感情既不深厚、也不矛盾,那条隐隐约约与中国联系起来的线,极可能早已经断了。

而且,这个调查结果不都已经把新加坡年轻人归类为“香蕉人”了吗?香蕉人用来形容只会使用西方语言却不懂中文的华人,取其“外黄内白”之意,即外表是黄种人、内在却像个白种人。他们又怎么会对中国有复杂的情感?

在谈及新加坡外交政策及新中关系时,受访者提出的两点看法值得商権。一、外交政策亲西方,甚至“反华”,中国强大后对中国有“敌意”。二、新加坡此前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过独特影响,以后恐怕难以持续。中国与新加坡的关系向“正常国家之间关系”方向演变。

一位给《联合早报》言论版投稿、署名“林冠雄”的读者就列举了多个事实,说明新加坡并不“反华”。他说,中国对日抗战时,新加坡人出钱出力,协助中国抗战;新加坡当年大力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中国汶川大地震时,新加坡人捐款约2亿元人民币(约4100万新元);现在新加坡是中国最大的投资国;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中国培训了5000位市长等。新加坡对中国哪会有敌意?

至于新中两国从特殊关系向“正常国家之间关系”方向演变,作者王恬表示,无法想象中国会放弃与新加坡建立特殊友好的关系,尤其是在中国崛起引起周边国家疑虑的大背景之下。她说,新加坡历史上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在新加坡也是中国的最大外来投资国,中国是新加坡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对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融合,新加坡仍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王恬认为,新加坡坚守“大国平衡战略”的原则并没有错,但关键在“平衡”二字,如果重心倒向一方就容易失去平衡,最终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中国年轻人眼中的新加坡”一文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和反响。王恬的文章上周再被翻译成英文发表后,传阅度就更高了。

网上有评论称,发表看法的50人对于一个13亿人口大国来说,根本不具代表性。而且,这些年轻人怎么看新加坡,又关我们什么事 ?

这么说吧,这些人的观点不一定最具代表性,但是就像开了一扇相互了解的窗口,管窥一下对方的看法,并不为过。长江后浪推前浪,未来将要执掌这个大国的将会是这一代的年轻人。而他们无论从想法和行为,都将和前一代人有很大不同。中国现在的年轻人,生长在国家迅速富强、开放和自信的年代,他们勤奋、好学、有追求。我们未来还要和他们打很长时间的交道,现在就开始了解他们,不是很有必要吗?

新加坡年轻人怎么看中国?

为了更加了解新加坡年轻人是怎么看待崛起中的中国和它的人民,我特意去问了朋友们的看法。我没那么厉害,我的朋友圈也没那么厉害(中国这方面真的是人多好办事),能一下子就找到50人评论。

我发电邮认真地询问了周边大约10位年龄介乎24岁至35岁,曾经在中国实习、工作或者学习交换,会说华语的新加坡年轻人对中国的看法。有趣的是,我用中英双语发出问题,他们全用英语回答。

对中国的整体印象:

  • 比想象中先进和现代很多,上海是最繁华的金融中心;
  • 文化博大精深,且不受外来文化冲击;

对中国的政治体制:

  • 习近平在团结国家和打击腐败上做得很好;
  •  一党专政,共产党说了算,人民没有投票权;
  • 很多官僚,繁文缛节很多;

对中国的经济:

  • 长期以来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地区经济有主要影响力;
  • 国内经济正在增长,对外带动力减弱;
  • 经济在向沙漏型的财富分配模式(富人穷人增多,中产阶级减少)倾斜,贫富差距严重,大城市和偏远农村如同两个世界;
  • 工资升幅迅速,但远落后于新加坡;
  • 科技行业发展迅速,完胜新加坡;

对中国的教育:

  • 填鸭式教育,但基础牢固;
  • 学习竞争激烈,但是考进清华等顶尖大学的学生很优秀;
  • 年轻一代的英语越来越好;

对中国人:

  • 生活方式向西方模式倾斜;
  • 不守规矩,例如高铁车厢里明明有垃圾桶,却要随地乱扔垃圾;乘坐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时没有让路给下车乘客的意识;
  • 绝大部分人大方又和蔼可亲,乐于帮助外国人;
  • 很执着于统一大中华地区,老一辈对讲华语的新加坡“华侨”倍感亲切;

关于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新中关系:

  • 保持对周边国家和地区明确而又寸步不让的态度,有一种“让你看看谁才是老大”的意味;
  • 香港扣押泰莱斯(Terrex)装甲车对新中关系造成很坏的影响;
  • 中国领导人一直说新中关系特殊,但是近年来新加坡在中国眼里越来越不重要,甚至还不如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在某种程度上,新加坡朋友对中国的整体印象还是相当客观。不过,很明显的,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新中关系”的看法因为受新闻事件影响,而形成了负面看法。对中国人的看法则是好坏参半。

看完了新中两国年轻人的想法,有一种被照了X光片的感觉。对方似乎把我们看透了,而我们的看法,也可能让对方不高兴。但倒过来想,却忍不住哈哈大笑。为何?正是因为了解,才能看得清楚啊。相互了解对方,其实是新中两国共同拥有的无形资产。

这和交朋友类似。双方从互相见面到形成牢固的关系,免不了走三部曲:认识——了解——理解。以新中两国来说,现今的挑战是两国人民在了解的基础上,如何去理解对方。了解是知道对方现在是怎么样的,而理解则更上一个层次,明白它过去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然后判断它下一步可能会怎么做,并尊重它的选择。知道对方优缺点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去接纳它和自己的不同,在长期的互动中,找到彼此可以合作的空间。古人已经教过的,其实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而对于新加坡人来说,中国很大,中国人很多。我的朋友所遇到行为不端的中国人,可能只占0.1%的人口,但按照中国13亿的人口计算,这样的人就有130万之多,接近新加坡人口的四分之一。而这130万人的行为,就已成为了国人对中国的绝大部分印象。同样地,对于另外一些朋友来说,中国人的热情好客、真心相待,也织构了他们对中国的看法。

在中国人看来,新加坡幅员较小且行事直接,还是相对容易让人理解。但是中国不同,它的好与坏,都是很庞大的。有人甚至说,对中国的爱与恨,可以各写成几本书细细论述了。对于新加坡来说,要真正理解中国是有难度的,因为它有太多层次和维度了,任何一种说法,都可能陷入以偏概全的陷阱当中,很难做到不偏不倚。

所以说,要形成一个平衡的对中国的认识和看法,是我们,不仅是年轻一代,接触这个庞然大物时的必修课。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