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来说,生儿育女不再是为了防老,而是一种人生的选择。
有人坚持不生孩子,也有人想尽办法要当上父母,本地一名51岁的新闻主播最近就因为进行了十次体外受精手术才成功怀孕,而成了新闻焦点。
虽然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给予的,父母并没期望孩子事业有成后报答养育之恩,因为生育完全是自己的个人选择,只要孩子过得好,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把孩子目前所需的费用看得比退休金都重要
友邦新加坡2021年的一项调查就印证了这一点。
该调查显示,新加坡年轻家庭没有优先考虑自身的退休规划,父母亲把将近20%的收入花在孩子身上,只留少于7%收入给自己的退休规划。
换言之,他们用来满足孩子需要的每月开支,比退休计划多出至少2.5倍。
有七成受访者更表示,有意维持或增加应付子女开销的款额。
结果,许多人每月只能在储蓄账户中存入500元,一年只能存上6000元,10年下来也不过累积6万元。
不过,据调查,新加坡人认为退休时每月平均需要1500元才能维持生活。
换句话说,他们退休时,每年缺1万2000元的生活费,10年就缺12万元。
况且,国人的预期寿命还是全球最长之一,达84.8岁。
难怪友邦保险强调,本地许多这样的父母,在储存退休金方面“差了14年”。这意味着,他们的退休储蓄将在70岁时耗尽,接下来的14年里将身无分文。
为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倾家荡产”
今年6月本地高等法院发表了一则离婚判词,同样也证明了“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这对父母1988年7月结婚,父亲目前65岁,母亲69岁。两人育有一男一女,儿子今年33岁,女儿29岁。
父母前后花了60万元把两名孩子送到美英的名牌大学深造。
两人虽然在2012年离婚了,但仍一起供子女上学。
女儿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求学,2017年大学毕业后在新加坡当经理。
儿子2017年从美国波士顿大学毕业后继续在美国生活,据了解,他在今年初还在修读博士学位。
母亲2010年因椎间盘突出后无法久站,因此没再工作,靠前夫支付她1200元的赡养费过生活。父亲在2017年再婚,现任中国籍妻子38岁,两人有一个女儿,目前6岁。
女儿在毕业后短暂跟父亲的新家庭同住,2020年12月搬走,之后跟母亲住。2022年,女儿搬出去与同事住,就没再和父母联络。
儿子虽然之前偶有和父母联络,但在2022年11月之后就音讯全无。
根据判词,除了教育费用,父亲也因儿子经济情况不佳,于2022年汇了2万元美金(约2万7000新元)给他,母亲则在2023年10月汇了美金约1万3729.77元(约1万9000新元)给他。
如今,父亲在去年7月退休,目前家庭每月开销约7000元,现任妻子无业,但希望能找到工作当幼教老师或补习老师以补贴家用。否则,他只剩下公积金户头里的50万元储蓄和售卖公司股份养活一家。
由于情况有变,父亲无法再每月支付母亲1200元的赡养费,向法官申请在接下来的两年,每月支付她600元的赡养费,并获得批准。
法庭文件并没有透露,母亲10年前在离婚协议中获得了哪些财产,或者母亲有哪些储蓄,同时也没有透露父母和两名孩子为何断联。
但法官在判词中表示,父母的经济需求应部分由子女承担,特别是这对子女从父母为他们设立的教育金中获益良多。
他也严厉谴责两个成年子女:父母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两人竟然销声匿迹。
“令人遗憾的是,这两名子女一个拥有博士学位,另一个拥有大学学位,却连象征性家用都没有给年迈双亲。”
这名法官就差没说出“不孝子女”这四个字。
你可以说,其实是这些父母不懂得理财,才会导致这个囧途。
但作为孩子的我们,即便父母有“无需我们知恩图报”的豁达想法,若他们有合理的物资需要,我们也应该懂得饮水思源,给予帮助。
现代父母常被灌输要实现经济独立,退休后不要拖累子女
上述的调查以及案例,网民、媒体、金融机构给父母总结出来的结论是:
- 父母应当做好财务规划,确保自己退休后能够自给自足,而不是为了孩子忽略自己的退休需求;
- 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的家庭,也会面对自己的财务问题。父母若已为退休做好充分准备,就能够避免成为孩子们的负担。
理性上来说,父母能实现经济独立,退休后的生活的确能活得更有尊严。
但感性上来说,即便父母没有经济需要,试问天下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至少象征性地给予家用,因为这不仅代表孩子还有余裕,也懂得孝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