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运动员也难逃心脏骤停风险 迅速辨识和急救是关键

更新:
2024年07月01日 23:35
专业运动员也难逃心脏骤停风险 迅速辨识和急救是关键
中国17岁羽球小将张志杰在印尼日惹举行的亚洲青年羽球锦标赛混合团体小组赛中突然晕厥,现场急救人员遭质疑没有及时进行适当处置,错过了黄金救援时间。(视频截图)

必须分秒必争

昨日(6月30日),羽球界发生了令人心碎沉痛的一幕。

中国17岁羽球小将张志杰在印尼日惹举行的亚洲青年羽球锦标赛混合团体小组赛中突然晕厥,随后宣告死亡。

印尼当局今天(7月1日)证实,张志杰的死因是心脏骤停,送院时已无脉搏,且无法自主呼吸,经抢救后仍回天乏术。

在中国社媒上,不少医疗专业账号和网民质疑,现场急救人员当下并未立即对张志杰实施心肺复苏(CPR),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除颤,因而延误了黄金救援时间,导致憾事发生。

年仅17岁的张志杰在比赛途中突然昏厥,最终不幸离世。(互联网)

运动员和一般人皆有风险

这起事件,也让不少羽球发烧友忆起近年来在羽球场上消逝的生命。

羽球是新马一代不少民众热爱的球类运动,在邻国马来西亚尤其有着国球般的崇高地位。

但近年来,马国不时传出有民间人士打羽球时猝死的不幸事件,当中不少个案,皆与心脏骤停有关。

即使身经百战的专业运动员也难逃心脏骤停的风险。

去年10月,新加坡体育学校羽毛球学院一名年仅14岁的学生运动员普拉纳夫(Pranav Madhaik)在进行400米体能计时赛训练后发生心脏骤停,送院后不治身亡。

2021年,已退役的印尼双打名将,前奥运男双金牌得主马基斯·基多(Markis Kido)在和朋友打羽球时,因心脏骤停离世,享年36岁。

数据显示,新加坡每年会发生3000起心脏骤停,平均每天就有5至10起。

其中,70%心脏骤停发生在家里,20%则在公共场所。

对一般大众而言,进行激烈运动时,该如何避免心脏骤停?

如果碰到他人不幸发生心脏骤停,又该如何因应?

迅速辨识和急救是关键

根据新加坡心脏基金会网站说明,心脏骤停和大部分人熟知的心脏病发作并不相同。

  • 心脏病发作指的是流向心脏的血液被阻塞,导致部分心肌死亡;
  • 心脏骤停则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心脏血液停止流动。

换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的“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导致心律失常,心脏无法将血液输送到大脑和肺部等器官。

一旦心脏骤停,患者几秒钟内便会失去意识、气喘甚至停止呼吸。此时必须分秒必争,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或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除颤,使患者大脑和心脏恢复供氧和供血,才可提高存活率。

否则,每延误一分钟进行心肺复苏或AED除颤,患者的存活率就会减少7%至10%。

心肺复苏术是第一时间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海峡时报)

如何辨识?

心脏骤停的表征包括:

  • 失去意识
  • 抽搐或肢体发生痉挛
  • 眼睛翻白
  • 气喘或没有呼吸
  • 对疼痛无反应

此时旁人应马上进行以下步骤:

  1. 拨打995呼叫救护车;
  2.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3. 现场最好有两人协作急救,其中一人持续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另一人则取下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并按照AED的语音提示,为患者进行除颤; 
  4. 在救护车和急救人员抵达前,持续进行心肺复苏。
在本地许多公共场所,包括组屋电梯口皆有装置的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命武器。(海峡时报)

如何预防心脏骤停?

一些医生建议,民众在运动时应量力而为,降低心脏骤停发生的机率。

民众可留意并控制心率,避免运动负荷量多大。否则,运动时超过最高心率,就有一定风险。

市面上目前已有多款智能手表具有检测心率的功能。

各年龄层的最高心率有套公式可以计算:

最高心率 (HRmax) = 每分钟心跳(220-年龄)次

例如,50岁人士的最高心率为220-50=【170】,意即最高心率为每分钟心跳170次。

有兴趣的蚁粉也可到新加坡心脏基金会网站使用心率计算机,透过输入年龄,计算出个人运动时的目标心率范围。

以50岁为例,运动时的目标心率范围是每分钟118至144次心跳。

新加坡心脏基金会指出,运动期间的心率可能高于和低于规定强度,但应该以将平均心率保持在接近规定范围中间点为目标。

此外,尽管超越自我和突破极限是不少人运动时抱持的决心,但应避免盲目坚持。

疼痛是身体给予的危险信号,因此运动时一旦出现刺痛或麻痹,就应多加注意。

若运动期间感觉呼吸困难、飙冷汗或视线模糊,那就要立刻停止。休息一阵子后,如果依然感到不舒服,最好立即就医。

较常传出猝死案例的羽球属于体力消耗较大的运动,尤其不该逞强。

羽球场
较常传出猝死案例的羽球属于体力消耗较大的运动。(新报)

有时,相约打球的团体因人羽球场。(新报)数有限,导致部分球友必须持续留在场上打球。

只是这样一来,运动过度而导致突发状况的风险难免加剧,肌肉疲劳也会增加扭伤等运动伤害的风险。

这时候,不妨跟自己说声“Mai gei kiang”(福建话:别逞强),休息一下,为下一场好球养精蓄锐。

值得一提的是,别运动过度,不意味着完全不运动。

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也是预防许多疾病的良方。

根据ActiveSG网站刊登的一篇文章,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的心脏内科高级顾问医生杨智榆助理教授强调,运动的好处远高于心脏骤停的风险,只要在合理范围内运动,基本上都是安全的。

有人陨落,有人重生

张志杰的猝逝,不免让人联想到也曾在球场上心脏骤停,但逃过鬼门关的丹麦足球员埃里克森(Christian Eriksen)。

2021年6月13日,代表丹麦出战当年欧洲足球锦标赛的埃里克森在对垒芬兰的比赛中,在无身体对抗下突然心脏骤停、昏厥倒地。

当时,丹麦队长克亚尔第一时间为他实施心肺复苏,丹麦队医也在几秒后迅速到场接手,接着不到一分钟时间,现场人员便携带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为其除颤。

送院的埃里克森经历一番救治后,不但保住性命,甚至在安装心脏复律除颤器后,延续了球员生涯。

埃里克森康复后,得以延续其球员生涯。(路透社)

如今,在德国如火如荼进行的2024年欧锦赛,仍可见从心脏骤停中恢复的埃里克森继续驰骋绿茵场的英姿。

埃里克森的“重生”,对照张志杰壮志未酬的陨落,或多或少凸显了现场救治的速度与专业性,也许就是生与死的区别。张志杰若能获得更及时和更正确的救治,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据报道,印尼羽协在张志杰猝死事件后,已向国际羽联提交书面申请,要求修订医疗团队在未经裁判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入场的规则,让运动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未来,针对主办当局在球赛场馆是否设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现场医护人员是否具备足够专业性,国际羽联势必也得加以检讨,作出必要的规章修订,从而让所有运动员能在安全的环境下打球。

对普通民众而言,不妨也多了解心脏骤停这颗“不定时炸弹”的正确应对方式,以备不时之需,避免下一次悲剧。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