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自杀会诱导对方轻生? 新加坡人对这个话题的误解还真不少!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19:26
 不应避忌不谈

不应避忌不谈
 

自杀一向是禁忌议题,甚至被视为羞耻的事。

由于不常被讨论,缺乏公众教育,不少人对自杀预防存有误解,害怕和有轻生倾向者谈自杀。

新加坡管理大学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

  • 每10人中就有8人错误认为,当和有轻生倾向者谈论自杀时,这个人可能就会轻生;
  • 56%受访者错误地认为,大多数自杀是突然发生的,没有任何预警(相较于2022年只有53%这么认为);
  • 31%的人错误以为,自杀的人不愿意寻求帮助(相较于2022年只有27%这么认为)。

新大经济学院统计学首席讲师郑如美今年1月至3月,带领140名新大学生与新加坡援人机构(Samaritans of Singapore,简称SOS)合作,通过面对面、电话和视讯访谈,对5274名本地民众进行调查。其中,3237名受访者身边有直系亲属、朋友、亲戚或同事等,曾试图自杀或因自杀身亡。

这项名为“Save.Me.Too”(意为“也救救我”)的调查首次于2022年进行,今年是第二次。

令红蚂蚁吃惊的是,社会各界花了不少人力物力去教育公众关于自杀的课题,对轻生存有误解的公众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略增。

这项调查是在新加坡援人机构2023年报道自杀人数创历史新高之后进行的。2022年,本地共有476人自杀身亡,较2021年的378人增加超过两成半。这也是自2000年开始记录以来,自杀死亡人数最高的一年。

这个数据有点震撼,普罗大众对自杀话题有如此多误解,有轻生倾向的人若向我们求救时,我们又如何给予正确的帮助呢?

郑如美转述新加坡援人机构接听有自杀倾向者求助热线时,问对方是否想轻生。

她说,

“他们不会拐弯抹角。当他们有机会谈论这个话题时,他们会感到放松和解脱,而不是回避这个话题。”

多数人不愿与他人谈论自杀课题,以免让他们感觉更糟

不应避忌不谈
(ALAMY)

每10个受访者中,就有8个认为新加坡存在自杀污名化的问题。郑如美说,被邀请参与调查的人,如家长和年长者都比较排斥参加。

“有些人可能家里发生过自杀的经历,这个话题对他们来说太痛苦了。”

郑如美说,对自杀话题的讨论很少,是因为大家都害怕因讨论这个课题而使情况恶化。郑如美自己就因为同样的原因,一度害怕进行这项研究。

但研究最终还是进行了,相信是因为研究员认为这种“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无济于事。

这点和媒体工作者处理自杀相关新闻的态度不谋而合。

红蚂蚁刚加入媒体行业时,在晚间报纸当意外记者,当时前辈都告诉我们行内的这条不明文规定:

不要连续几天报道关于自杀的新闻,也不能详细地报道自杀的方法和经过,以免有人模仿。

大家最常举的典型例子是2003年4月1日,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后,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大肆渲染,结果,从当天深夜到第2天凌晨的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当月香港共有131起自杀身亡个案,较前月增加32%。

有几名死者还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

那么是否就不应该报道自杀呢?就算媒体不报道,在人手一机的现代社会里,还有网络记者和社媒传播消息。

应该做的是在报道时避免美化自杀或简化死因,关注自杀现象,适度报道来引起各界关注,让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深入分析,找出事件的起因、处理及防范的方法,避免发生更多悲剧。

抗拒帮忙有自杀倾向的人

不应避忌不谈
(ALAMY)

调查也发现,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会帮助有自杀倾向者。至于其余三分之二的人,其中大约七成认为自己无能为力、缺乏相关知识,或担心自己让有轻生念头的人感觉更糟,而抗拒提供帮助。这与2022年的情况没什么不同。

其他重要发现还包括:人们对自杀的耻辱感依然存在、教育水平对自杀知识了解没有影响,以及不同年龄组对自杀的看法存在差异等。

根据调查,2024年的总体“自杀污名指数”(Suicide Stigma Index)为50.20,比2022年的49.98略微上扬。数值越高,意味着受访者越不愿意与他人谈论自杀课题或寻求帮助。

调查也显示,一个人年纪越大,他就越不相信自杀是可以预测的。在21岁以下的受访者中,超过70%的人认为自杀是可以预测的,而在80多岁的受访者中,只有43%的人持同样观点。

不应避忌不谈
(ALAMY)

新加坡援人机构(SOS)总裁陈弼良告诉《海峡时报》,有必要让更多人通过SOS等机构开展的自杀预防培训,学习如何识别一个人挣扎痛苦的迹象。

对自杀话题避而不谈、了解不多的人,主要原因是没有亲身经历过身边有人轻生。

但是,有直系亲属或亲戚试图自杀或死于自杀的人也说,这方面的知识推广或教育并不足够。这个群体也是认为谈论自杀可能会让人有轻生念头的人当中,比例最高的群体。

郑如美指出,这表明人们对一个人有轻生念头缺乏理解,即使是那些有亲人面对着同类问题的人。“自杀会留下很多没有答案,且可能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也会导致一辈子的困惑、悲伤、愤怒和内疚。”

私人心理健康业者Talk Your Heart Out(意为“说出你的心声”,简称TYHO)联合创办人和首席长官阿加瓦(Chirag Agarwal)说,

想要谈论自己有自杀想法的人,害怕受到评判或歧视;而想要与帮助有轻生念头的人,则担心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或者不晓得如何以正确的语言展开对话。

“要学习如何倾听,同情他们的处境和精神状态,给予对方倾诉的空间,需要好些时间。”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