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叫作“青春一去不复返”,过去两年多处于花样年华,却遭疫情所困的本地年轻一代肯定深有同感。
我国政府昨天(3月19日)公开了一项针对疫情如何影响国人生活的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国人认为,相较疫情前的2019年,他们目前的生活品质得以维持或更好。
但同一份调查也发现,有更大比例的新加坡年轻族群在疫情影响下,认为自己的生活品质及心理健康都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
38%的15岁至19岁青少年认为,与疫情前相比,他们的生活品质有所下滑,高于整体人口的28%。
在应对心理健康的能力方面,37%的15岁至19岁青少年认为自己的这项能力下降,同样高于整体人口的28%。
简言之,疫情下的种种限制,年轻族群感受更深。
“青春留白”
已步入社会的人们相信都会有这么一种感触,青春是磕磕碰碰,有欢笑有泪水,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个人性格在此时逐渐成型。
那些已逝去的美好,在往后的人生仍不时成为继续前进的养分。感情要好的挚友当中肯定也有几位来自青春时期的好兄弟、好闺蜜。
但对正处花样年华却不幸撞上疫情的年轻一代,这些人生必考题在各种社交限制下,有可能就此留下白卷。
同一项调查就显示,有四成的15岁至19岁青少年觉得自己和朋友的关系比疫情前更差,远高于整体人口的28%。
另外,49%的青少年感觉较疫情前更没心力投入喜爱的活动和爱好。
没有学校的迎新会、没有破冰游戏、没有三两好友聚会玩乐、没有一起参加社团活动留下的回忆、甚至连毕业典礼都没有举行,与同窗朋友分道扬镳前互道珍重的机会也没有……
一生唯有一次的青春,恐怕就此留白。即使如今疫情退散万事复归,他们也不再是那个少年。
近年来通讯软体等科技逐渐便利,一度让不少像红蚂蚁这样老派的人感叹社交模式剧变,面对面交流已不再重要。
但一场两年多的疫情袭来,终究让人发现,科技再发达,线上交流再容易,线下沟通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难以替代。
即使在通讯软体使用率和依赖程度理应最高的年轻群体中,实体社交活动显然都还有其必要。
疫情最凶险之时,大规模的社交限制措施是挽救生命,避免国家坠入疫病深渊的必要之恶。
随着疫情消散,如今该是时候多多鼓励青少年群体积极参加社交与运动活动,弥补过去那段只能和电脑屏幕及平板“交流”的空白岁月。
政府在这场疫情中何处做得好,何处做得不好,当局已释出一份检讨白皮书,国会今天(20日)也针对这项白皮书展开辩论。
与此同时,在上述提及的调查中,有约七成受访者对国家、政府、医疗体系、社区、及本身应对未来疫情的能力有信心。
可见在国人心目中,即使下次疫情不幸再临,心里也已有个底。
但在未来那个显然没人会希望到来的疫情中,或许又有新一批正准备交友,准备在大好年华追逐梦想的青少年可能陷入和当今“冠病世代青少年”一样的烦恼。
在那之前,当局与民间应持续思考,在生命与生活,尤其是此生仅有一次的青春生活之间,有没有更好的平衡方式?
最好的情况当然是不再有下一次疫情,我们自然也就不必在左右为难下,让另一世代的青少年面临“青春留白”的折磨。
然而,诚如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所说,下一场不知何时会再出现的疫情总有一天会到来,且必将来势汹汹也更致命。若想完全避开新疫情,新加坡就需要超乎想象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