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几周前的一个重磅宣布,迄今仍余波荡漾:
位于武吉知马巴克路的英华学校(小学)将在2030年搬迁至西部的登加(Tengah)新校舍,并且从男校转为男女混合学校。
消息一出让该校许多校友和家长感到震惊。一名相信是校友的网民以匿名方式,立即在网上发动名为“让英华小学留在原址”的请愿。截至2月28日,21天内已有3998人联署。
根据请愿网站的简介,英华小学自1994年起就设在巴克路,迁至新校舍仿佛抹去巴克路数十年校址的历史。
网民也认为,英华小学从1886年起就是一所男校,转为男女混合学校的决定,不知会否影响137年来建立的传统和文化,校友对校址和母校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所产生的情感也可能会变质。
上周三(2月22日),学校理事会和校友会在校内举办对话会,解答校友和家长对学校搬迁的疑问。
虽然对话会不开放媒体报道,但相信让这些校友和家长感到“忿忿不平”的,应该就是“搬家”和“录取女学生”这两件事。过去几周,从本地媒体刊登的多篇相关评论以及读者来函来看,舆论似乎更侧重“男校传统被打破”的争议。
教育部无计划转换现有男校女校
教育部长陈振声今天(28日)在国会答复议员询问时,就针对英华小学将成为男女混合学校的改革表明立场。
他指出,英华小学在2030年迁至新校址后,若继续保留男校的传统,将会对登嘉的家庭选择学校时设限,也会导致区内其他学府的男女学生比例不平等。
陈振声也说,教育部没有计划主动把现有单性别学校转换为男女混合学校,但过去十几年确实有不少相关案例。
他也补充说,教育部会根据个别情况采取定制方案,而教育部也会与每所学校的关键决策者讨论,在过渡期间提供所需支援促进改革进程。
“教育部没有特别倾向男校女校或男女混合校,许多这些学府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所以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男校女校走入历史是大势所趋?
新加坡日后将有更多男校女校转为男女混合校,已是不争的事实。
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副教授陈英泰博士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说,新加坡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出现学府逐渐转为男女混合学校的现象。
“自那时起,本地已不再出现只收取男学生或女学生的新学校。到了80和90年代,有更多前男校女校转为男女混合学校。此外,不少男校和女校也因为收生率低而并入男女混合校,或是直接停办。也曾有高中学府是单性别学府,但到了80年代就逐渐消失。”
《海峡时报》引述的最新数据揭露,新加坡只有13%的小学和18%的中学只录取男学生或女学生,意味着男校或女校在本地已属少数。
另有网上一组截至2021年的数据显示,新加坡目前仅有21小学是女校,以及9所小学是男校。
这些硕果仅存的男校或女校,是否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走入历史?
从两方面来看,这个趋势并非完全不可能。
其一,新加坡将打造更多的新市镇。
英华小学将迁入的登加新镇,当局早在2016年就发布该区的发展总蓝图,自2018年起陆续推出多个预购组屋计划。
政府也在去年宣布,巴耶利峇空军基地迁移后,该地段将建设新一代市镇,成为集合住宅、办公空间及各类设施的生活场所。
入住这些新市镇的家庭,大多数会是年轻家庭。诚如陈振声所言,如果区内的学府只收取单性别的学生,家长在为孩子选学府时就会受到限制。
这些新市镇内的学府,必然都会以录取男学生和女学生为主旨,以满足新市镇人口的需求。
其二,生育率下滑,收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少。
最新数据显示,新加坡2022年的居民整体生育率降至历史新低,只有1.05。
统计局数据也透露,去年只有3万5724名新生儿,年比下跌7.6%。纵观数十年来的趋势,新加坡已从60年代的年均6万1000名新生儿,减至70年代的4万5934名新生儿。近几年,则在3万8000至3万9000人的数字之间波动。
更多男校女校面临改革的主因之一,就是收生人数随新生人口变少了,而学府也须整合资源来应对这个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