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15日)傍晚6时20分警报声响起时,你知道该如何反应吗?
这个”重要信息“警报会在每年的2月15日和9月15日的傍晚6时20分响起。听到这个警报,大家该做的是扭开收音机或电视,收听新加坡民防部队的重要讯息。
如果你答对了的话,恭喜你,你可能比82%的新加坡居民更有可能在紧急时刻生存下来,因为根据国立大学公众风险理解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Risk,简称IPUR)2022年11月的一份研究报告,只有18%的新加坡居民对民防部队警报有意识。
换句话说,每10位新加坡居民当中,了解警报背后的意义,而不是把它当作是例行公事,听而不闻的,还不到两人。
新加坡在1984年首次举行全面防卫日。
把全面防卫日定在2月15日6时20分的特殊意义,在于二战期间驻守新加坡的英军正是在1942年的这个时刻,向日军投降,让新加坡陷入3年零8个月被日本占领的苦难岁月,进而提醒大家全面防卫的重要。
因此,18%这个数字,还真有点令人担心。
在亚洲新闻台网站撰文的IPUR传播经理Jared Ng认为,新加坡人对待公众警报系统不太认真,最直接的原因是新加坡治安良好,也鲜少发生天灾人祸,人们因而缺乏防范意识,也可能疏于准备。
如果82%居民对警报无动于衷,那不仅将会减少警报的作用,更可能在紧急时刻造成混乱和恐慌。
报告的另一项发现是:发生灾难时,本地只有31%家庭知道如何应对。
Jared Ng指出,新加坡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大,但还是必须提防气候变化间接造成的影响。
例如,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新加坡部分地区积水,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也可能导致人们大量使用冷气机,增加我国的能源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加坡的粮食有90%从外国进口,因此即便暴风雨或干旱天气不会直接影响新加坡,但新加坡在粮食和其他必需品的供应仍然可能因为这些自然灾害在其他国家造成的影响而受到波及。
说回民防部队的公众警报系统,民防部队的社交媒体团队制作了一支诙谐有趣的视频,帮助大家辨认三种警报:
这段视频早在四年前就挂上网,播放次数却只有4万3千,也可说是从侧面印证了IPUR的观察。
居安思危和保持警惕是全面防卫日一贯的主题,在灾难还没降临时多了解应急步骤和新加坡所面临的各种威胁,说不定能在紧急时刻救你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