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重分配奏效? 去年新加坡的普通人和有钱人的差距又拉近了

更新:
2023年02月09日 22:05
社会重分配奏效? 去年新加坡的普通人和有钱人的差距又拉近了

顶层收入减少

2022年是新加坡疫后经济复苏的一年。但在供应链紊乱及俄乌战争等因素下,通货膨胀也如影随形,物价飞涨,不少国人都感受到了赚钱赶不上花钱的沉重压力。

新加坡统计局今天(9日)公布的《2022年住户收入主要趋势》报告,某种程度上量化了这种感受。

该报告基本上有两个重点。

  1. 居民家庭的月入中位数去年的实质增长,低于2017年至2022年的年均0.6%;
  2. 本地贫富差距的情况进一步改善。

先来看第一组数据。

本地受雇居民家庭工作月入中位数实质增长低于近六年平均

本地受雇居民家庭(resident employed household)的工作月入中位数,尽管从2021年的9520新元,增至去年的1万零99新元,账面上来看涨了6.1%,但考虑通膨因素后,其实只实质增长了0.2%。

但和2017年至2022年平均每年实质增加0.6%相比,去年0.2%的增长幅度相对逊色。

换言之,以家庭单位来看,去年本地家庭收入的增长,几乎都被通膨“吃掉”了。

位于收入顶层的家庭实质收入不增反减

如果再把数据拆分到个人来细看,居民家庭的人均月入中位数则从2021年的3027新元增至去年的3287新元,纳入通膨因素后,实质增长2.6%。

不过,人均月入增幅较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本地家庭的平均规模变小了,从2021年的3.32跌至去年的3.27。

值得一提的是,本地收入最高的10%家庭是所有收入分位中,唯一人均收入不增反减的组别。

收入最高的10%家庭在2022年的人均月收入实际上减少了1.3%。

2022年收入最高的10%家庭的人均月收入实质减少1.3%。(新加坡统计局)

统计局分析,这是因为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中,每户家庭的平均人数增加了,2021年每家平均2.26,2022年增至2.34人。

加上收入顶层的家庭受到的通膨压力更高,导致他们的收入实质减少。

从长期趋势来看,收入顶层的收入变化和其他收入分位也呈现相反的状态。

从2017年至2022年,第1至第9分位家庭的月收入平均每年实质增长1.5%至3%。

反之,第10分位,即收入最顶层的10%家庭,这段期间的收入平均每年实质减少0.4%。

(注:分位越低,收入越低,如第1分位是收入最低的10%家庭。)

再来看第二组数据。

贫富差距为2000年以来第二低

新加坡的基尼系数从2021年的0.444降至去年的0.437。若将政府转移(例如消费税补助券等援助措施)和税务纳入考量,2022年的基尼系数进一步下滑至0.378。

这意味着,本地的贫富悬殊情况,相对获得改善。

基尼系数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差距的一项重要工具。若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为零,表示社会收入分配绝对平均,1是绝对不平均。

简单来说,基尼系数越小,社会贫富差距越小。

根据联合国给予的定义:

  • 基尼系数低于0.2,代表收入完美平等;
  • 0.2至0.3:相对平等;
  • 0.3至0.4:收入差距相对合理;
  • 0.4至0.5:高度不平等;
  • 0.5以上:严重不平等。

本地去年0.378的基尼系数为2000年以来第二低,仅次于2020年的0.375。

这显示,本地的重分配机制,包括政府转移及税务制度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近十年本地受雇家庭基尼指数。(新加坡统计局)

谁获得最多政府转移?

据统计局数据,去年本地居民家庭平均获得5765新元的政府转移,较2021年的5257新元来得更高。

但必须强调的是,这当中包括了政府一次性的援助措施,例如缓解消费税(GST)调涨及通膨压力所提供的各项补助。

其中,住在一房式及两房式组屋的家庭去年平均获得1万2189新元政府转移,为所有房型之最。

三房式、四房式住户则分别获得6361新元及5676新元政府转移;五房式组屋及公寓式组屋住户获得5583新元。

私宅住户相对较少,公寓住户只获得3624新元,有地住宅住户则是3800新元。

协助国人抗通膨的社区发展理事会(CDC)邻里购物券也是去年的政府转移之一。(海峡时报)

接下来还有一连串增税措施上路

在税务方面,我国个人所得税采取累进税制,即赚得越多,缴得越多,在拉近贫富差距方面能起到一定作用。

政府在2022年财政预算案也已宣布,2024年起,最高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将从22%上调至24%。

去年的预算案提出了其他一连串增税措施,例如在2024年前将消费税提高至9%,以及房地产税今年起分两阶段调高等。

上述增税措施,收入较高者所受影响更大,随着相关政策陆续到位,接下来是否能进一步缩小本地贫富鸿沟,值得进一步观察。

无论如何,社会重分配的过程中必须谨慎拿捏平衡,避免成为“劫富济贫”,加上今年全球经济有陷入衰退的风险,因此下周二(14日)即将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相信不会再有更多相对激进的政策出现。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