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人跨过长堤,来新加坡求职谋生已是屡见不鲜。
较新鲜的是,最近马国大幅出现人才流失的行业,竟然是俗称“嘛嘛档”(mamak)的印度穆斯林餐饮行业。
据马国《星报》报道,柔佛印裔穆斯林企业家协会(Perusim)总秘书胡申依布拉欣揭露,该协会成员当中有80%的印度煎饼师傅已在新加坡的印度餐馆工作。
据悉,一名有五年经验的印度煎饼师傅在新加坡每天能赚取80新元(264令吉)的收入。即使经验较少也能获得50新元(165令吉)的日薪,远比在马国能领取的高。
柔佛厨业联谊会主席洪瑞强日前也表示,马国餐饮业普遍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柔佛的情况尤其严重。因为边境重新开放后,许多马国员工都选择来本地工作。
有需求就有供应
柔南中小企业公会顾问郑己胜受访时说,由于新加坡人普遍“看不上”所谓的3D(即肮脏、危险及困难)工作,因此新加坡应该还会继续在特定行业仰赖外外国劳工,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
其中,来自马来西亚的熟练工人尤其受到新加坡制造业公司的欢迎。多数马国客工会先在新山工作几年“过过水”,获得所需技术后便前往新加坡。
马国人补新加坡人力短缺,其他国家外劳再补马国人力短缺
新加坡在疫情期间因边境封锁而失去不少来自海外的劳动力,建筑业及制造业所受冲击尤甚。
随着边境开放,本地劳动力在2022年第三季度增加的7万5600份新工作当中,有多达7万1100份(94%)工作都是非居民岗位,且大部分集中于建筑业及制造业。
与此同时,马国人力资源供应商协会主席符永辉接受《马来西亚前锋报》访问时透露,当地建筑业目前缺30万名外劳、种植业缺15万至20万人、农业缺2万至3万人、制造业缺10万至20万人,服务业则缺10万人。
马国各行各业劳工蜂拥来到狮城谋生,造成当地劳动力短缺,于是乎,形成了马国员工补上新加坡劳动力短缺,马国的短缺又得再藉由引入其他国家外劳填补的循环。
马国各行各业因此相继呼吁政府放宽限制,让业者聘请更多外劳。
马大每年至少30名优秀医学系毕业生来新
马国流失的,不仅止于3D工作者或俗称的蓝领工作者。
马来亚大学医学院前院长阿迪巴卡马鲁查曼博士日前揭露,由于马国迟迟未能解决医疗工作制度的问题,每年导致该校至少30名优秀医学系毕业生流失到新加坡。
马国医护人员的权益及待遇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
2021年,当地有大批合约医生发起全国性罢工运动向政府反映困境,争取就业保障及职涯发展机会。
马国医生兼时事评论员吴奕品在脸书发文分析,由于马来亚大学及国民大学是马国唯二受新加坡医药理事会承认医学文凭的高等学府,因此每年有不少马大和国大医科生还未正式毕业,就已接受新加坡医院面试并成功获聘。
这些优秀医学生选择新加坡的个中因素包括职涯发展前景。
他举例,在马国从一名医学生到注册成为专科医生,整个过程至少需要14至15年。相对来说,在新加坡整个过程只需10至12年。
此外,人事调动也是一大不利因素。
由于马国地域较为辽阔,一名等待政府提供永久职位的医生可能会不断被调派到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州属,对于有家室或渴望稳定生活的人来说是一大阻力。
相较之下,在相对地小人少的新加坡,再怎么调动,也很难有“发配边疆”的剥夺感。
最后,当然还是老生常谈的薪资问题。即使不考虑兑换率,同级医生在新马能获得的基本薪资和待命津贴已有所差距。
马国人才外流也值得我国警惕
根据马新社2021年的一则报道,在海外工作的近170万名马国人当中,有54%在新加坡谋生。
从医生到印度煎饼师傅,从蓝领到白领,马国人才外流到新加坡已是铁打的事实。
无论如何,马国的人才外流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凸显了新加坡就业市场的畸形现象。
随着整体教育程度提高,本地年轻人普遍对“用手劳动”的工作避而远之,对“拿笔、用电脑、坐冷气房”的工作却是趋之若鹜。
社会上对蓝领工作所给予的尊重与肯定亦远远少于白领工作,导致本地劳动团队呈现过于倾斜的现象。
这项问题近年来逐渐受到当局重视。
把这类新闻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之余,我们也是时候开始警惕:为何在特定领域,新加坡总是找不到足够的本地人填补人力短缺?
总统哈莉玛在“2022年末献词”就说,希望能看到技能受到社会更大的重视与肯定,而不只是学历。
“我们仍未给予那些高技能、对经济至关重要却不需要大学文凭的工作应有的肯定。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去年10月也曾说过,新加坡仍过度看重认知能力,即被视为靠脑力的工作(head work)。工艺教育学院、理工学院与大学毕业生的薪资差距令人担忧,并呼吁各界共同导正这些现象:
“我们应该尊重那些用双手、用心劳动的人们,给予他们和其他发展道路者一样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