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天(7月1日)将迎来回归25周年纪念日。
抵港出席相关庆祝活动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简短谈话中说,香港这些年历经风雨后浴火重生,并再度强调“一国两制”的成功。
“事实证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它能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不过,这番话在近年来高度撕裂的香港社会,恐怕未必能让所有人认同。
一国两制是否已然变质,北京承诺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50年不变”有没有兑现,以下几个香港回归后的重大事件和起伏,或许能提供一些答案。
蜜月期
1997年回归之际,香港已是全球知名金融及文化中心,也有较高程度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和中国大陆的极权统治显得格格不入。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香港当时出现了一波移民潮,但基于北京对香港的承诺,更多人选择留下。
回归后的前几年,北京确实按照港人心目中所认为的“一国两制”和“50年不变”的方式行事,不过多涉入香港事务,双方基本上相安无事。
期间,2001年开始引发争议的双非问题(即父母皆非香港居民但以生育旅行方式在港所生婴儿可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权)及2003年的SARS疫情虽曾掀起一些风波,但并未导致中港之间出现巨大矛盾。
从北京奥运的“与有荣焉”到“蝗虫过境”
2008年的北京奥运,普遍被外界视为中国重新在世界崛起的转捩点,同时也唤起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当时,这股风潮也席卷至香港。民调显示,香港人对中国的认同在2008年达到高峰,身份认同上,有更多比例的香港人认为自己就是“中国人”。
但北京奥运结束后不久,香港回归的“蜜月期”也随之告终,一些更尖锐的中港矛盾开始浮现。
自2009年起,触动港人敏感神经的双非婴儿问题、陆客到香港抢购婴儿奶粉、走私水货、以及自由行陆客被指欠缺文明等争议事件与日俱增。
2012年,知名时装品牌D&G允许陆客在店外摄影,却不让港人这么做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节目中辱骂香港人是“英国走狗”的言论,则进一步激化港人不满情绪。
同年,一群香港高登论坛网民集资在《苹果日报》刊登的一则广告引发巨大争议。
广告中有一只蝗虫骑在狮子山上,暗喻中国大陆人是掠夺香港社会资源、侵蚀香港核心价值的蝗虫。
一系列事件致使中港积压已久的矛盾全面升温。
2014年至2019年香港民主运动风起云涌
2014年,北京首次提出在香港拥有“全面管治权”,随后几年又陆续提出以“爱国者治港”取代“港人治港”,要求香港的管治架构必须由“爱国者”组成。
同时,针对香港市民引颈长盼的特首“真普选”,北京宣布,港人只能从一份当局筛选过的名单中,投选特首。
在许多民主派人士眼中,北京背弃了当年让港人普选特首的承诺。
北京迟迟未落实真普选,加上年轻人社会流动集会减少、房价上涨等社会问题恶化,香港在2014年爆发了“占领中环”运动。
这个转折点,也让香港社会开始涌现要求让香港拥有更多自治权的本土运动,示威者当时大量使用雨伞遮挡镇暴部队的催泪弹,也让雨伞成为香港民主运动的象征。
香港社会也逐渐呈现两极化,一端是支持民主运动及民主派的“黄丝”,另一端则是支持建制派、香港警察及北京的“蓝丝”。
2019年,港府推出具争议性的《逃犯条例》,引发香港司法不再独立,北京对港干涉力度更大的疑虑,大批香港市民上街抗议,形成声势浩大的“反修例运动”。
然而,这场九七回归以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最终演变成港警与示威者与日俱增的暴力冲突。
香港社会严重撕裂,原已紧绷的中港矛盾更雪上加霜。
这场抗争最终因2020年冠病疫情来袭而平息,却也促使了北京进一步下重手加强对香港的控制。
北京下重手推行香港《国安法》
北京于2020年宣布制定香港《国安法》,并修改立法会和特首的选举制度,以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
《国安法》的制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寒蝉效应,不少立场亲民主派的工会和组织被迫解散,《苹果日报》、《立场新闻》等媒体亦停止运作,多名民主派人士被当局以《国安法》罪名拘捕。
外界普遍认为,香港的政治氛围已不若过去自由。
《国安法》生效后,香港爆发了回归以来的最大一波移民潮,迁出人口为近年来之最。
北京在政治上的强硬措施,加上清零政策带来的影响,也让不少外国企业和专才有意撤出香港,使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摇摇欲坠。
名存实亡还是从未改变?
有人认为,一国两制已名存实亡,香港不再享有民主自由,不再拥有“港人治港”的高度自治,北京的“50年不变”承诺早已破产。
但也有人认为,一国两制并未变更,一国两制中规定的许多事项至今依旧存在,香港仍然维持资本主义制度,实行普通法,且拥有独立的司法制度。
无论如何,“一国两制”是变或不变?“50年不变”的承诺是走到一半,还是已到尽头?在高度撕裂的香港社会,乃至众声喧哗的外界,恐怕都不会有明确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