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冠病患者即使痊愈后,仍一直感到疲倦、无法集中精神、胸口隐隐作痛,症状持续长达半年甚至更久,这些很可能就是长期后遗症(俗称长期冠病,Long Covid)的症状。
但对患者来说,除了必须忍受长期冠病症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何应付他人的眼光更可能是阻止他们求医的真正障碍。
长期冠病患者体力大打折扣 日常生活须小心规划
患上长期冠病会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51岁的Anne Soh告诉《海峡时报》,她自从今年二月底患上冠病后,就一直觉得疲乏、精神难以集中,无法敏锐思考(头脑雾蒙蒙,brain fog):
“我尽量通过电话安排工作,而不是和同事面对面开会。我也容易气喘,因此必须把每一通电话间隔开来。”
另一名37岁患者Jillian Cheong则必须在早餐后小睡一阵子,才有体力吃午餐:
“我体力有限,不能透支。如果把每天的作息控制在身体可以负荷的范围,我还能够慢慢提高这个顶限。体力一旦透支,就会前功尽弃。”
Anne Soh为了接受《海峡时报》的访问,前一天还必须特地休息不出门。
但对她来说,小心不透支体力还不是最难的一点:
“最难的是如何向他人解释这种病况。有些人觉得你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我的现状和患上冠病之前完全不一样。大多数人都能谅解,但还是一小群人质疑我说的是不是真的。”
长期冠病病患不求诊 “出勤主义”是一大原因
国家传染病中心新加坡传染病临床医学研究网络主任巴纳比·扬高级顾问医生(Barnaby Young)告诉《海峡时报》,长期冠病的症状包括疲劳、“脑雾”、精神难以集中、咳嗽和气喘。
患者的病情虽然复杂多变,但多数患者的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每周有大约一至两名病人因出现冠病期后遗症症状而求诊,但受访的医生均认为,实际数字很可能更高。
这背后的原因除了病人不了解长期冠病的症状,或误以为无药可医,还包括了“出勤主义”(Presenteeism)。
“出勤主义”指的是员工在生病或基于其他原因无法专心工作时,仍照常上班的情况,例如生活拮据的人可能担心收入受到影响,不肯请病假求医。
这种职场文化,也可能造成患上长期冠病的本地员工不敢表明病况,因此无法调整工作量,难以康复。
本地大脑健康起步公司Neurowyzr的联合创办人纳夫·维杰(Nav Vij)认为,本地职场还没做足应付长期冠病的准备。
维杰说,治疗长期冠病,需要通过大脑健康测试和监测,帮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以便雇主确认员工的确是染病,避免其职场表现受到负面评估。
美国卫生及公众服务部已在去年将长期冠病列为一种残疾。
巴纳比·扬医生表示,病患需要雇主和亲友的支持,以获得充分的休息,渐渐恢复日常生活,而不是对症状不加理会。
长期冠病病患面对漫长的复健之路
长期冠病没有一定的疗程,必须按病患呈现的症状而定。
国立大学医院高级顾问Lim Jeong Hoon医生表示,多数病患虽然在半年内就会痊愈,但少数病患的症状可能持续超过一年。
这些病患可能因此限制自己的活动,甚至遭受足以让他们无法正常生活的身心障碍。
巴纳比·扬医生也指出,接种疫苗和追加剂能“显著减少”长期冠病的病例。
本地的长期冠病患者,可以由综合诊疗所转介到国立大学医院、黄廷芳医院和国家传染病中心的康复中心进行复建。
大家不妨留意身边曾患上冠病的亲友或同事,他们如果出现长期症状,不妨建议他们尽快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