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六名准律师作弊,却遭疑似“从轻发落”的事件持续延烧。
此事件在公众舆论掀起千层浪,本地两大中英文媒体今天(20日)也各有精彩论述,阐述本地民众为何对六名准律师作弊的后续处理方式如此不满。
以下为红蚂蚁综合整理,此次事件所引发的四大争议。
一、一般学生作弊尚且严惩,律师专业考试作弊竟被容忍?
在《联合早报》今天的一则读者来函中,作者直言,六名准律师暂不获准取得律师资格,以及为避免影响他们前途,而不公开姓名的处理方式,让他深感“不可思议”。
该文作者质疑,律师专业考试为何能容忍考生作弊。他说,就其求学记忆所及,考试作弊,轻则记大过,重则开除,名字、罪状和惩罚,都会在布告栏上公告。
“如果能容忍如此的作弊,不禁让人怀疑我们的专业人士当中,有多少是这般通过考试,没有被发现而获得专业资格的?理应拥有高尚品格受人尊重的专业人士,形象是否也因此蒙上一层莫须有的阴影?”
作者也认为,这些准律师早就已到了性格定型的年纪,怎么还能期望他们诚恳反省错误,让公众不必担心未来会所托非人?
“如果他们能这般通过考试而获得专业资格,不但对那些以正当途径获得成功的同僚不公平,对一般公众也是很严重的心理负担,因为我们不知道,所托付的专业人士,是否能够让人信任和尊重。”
二、对其他诚实应考的律师不公平
《海峡时报》的一篇评论分析说,在新加坡成为执业律师,前后需费时超过五年。准律师们都必须费尽千辛万苦才能获取律师资格。
如今,六名准律师公然作弊却依然保有能在一年半载后成为律师的机会,对其他兢兢业业、诚实应考的同侪不公平。
正因如此,六人以作弊方式,试图抄捷径的行为才更为人所不齿。
三、缺乏诚信的准律师日后能否尽责维护法律?
《海峡时报》指出,尽管六名准律师是基于以下原因,而获得第二次机会:
- 在法律上并未犯下罪行;
- 六人随后已在重考中取得合格成绩,学术能力毋庸置疑。
但对公众而言,这些准律师缺乏应具备的诚信,无疑是极度严重的问题。
“六名准律师在考试中作弊——讽刺的是其中一份试卷还与伦理道德有关——的不诚实行为,在一些人看来,已足以令他们失去(律师)专业资格。因为维护司法正义,正好是律师专业的职责所在。”
四、准律师的前途是前途,其他年轻人的前途就不是前途?
作弊被揭发后,六名准律师除了只是“暂时”不被允许获取律师资格,甚至还获得了“隐姓埋名”的待遇,以免在他们事业起步阶段就留下污点。
舆论因此质疑,这样的处置方式对其他年轻人是否公平?
《海峡时报》也提出一道尖锐的问题:若其他专业考试也出现作弊行为,当局是否也会一视同仁?
“这不禁令人怀疑,如果今天是实习教师或实习警察在国家教育学院或内政群英学院的考试中被抓到作弊,他们是否会被允许延续职业生涯?”
该篇评论的记者也提到,作弊事件的后续处理,让他联想到去年5月,那名谎称确诊冠病,结果被提控发布假信息的19岁青年。
该名青年最终被判9个月缓刑以及4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
和“隐姓埋名”的六名准律师不同,法庭没有禁止公开该名青年的姓名,其照片也被各大媒体广传。
另外,他的母亲据报也曾以儿子有大好前途,且对犯行充满悔意为由向法官求情。
相较之下,虽然作弊事件的判词中,并未提及作弊的准律师是否有悔意,但可以肯定的是,六人中的其中一人,一直拖延到作弊的16个月后,要上庭前的两天才总算道歉认错。
今天,这起事件又出现一些新的“爆料”。
据《今日报》报道,两名曾在2020年参加被称为“Part B”律师专业考试的律师透露,当年的考试因疫情而转为线上进行,且无有效机制防止作弊。当时在长达八天的考试中,考生只须“居家考试”,监考方也未要求考生打开镜头,证明他们并未与其他人联系。
但是在2021年的考试中,当局已加强了部分监管措施,要求考生在应考电脑上安装可以封锁网络和通讯软体的软体,而且在考试前必须用视讯镜头拍摄整间房间的360度环景,同时必须在镜头前展示桌上及桌子底下的物件,并证明手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