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大力推行无现金交易,昨天(13日)又释出一项相关的重大宣布:
预计到了2025年,我国所有中小学、初级学院和励仁高中的学生,在校内都可使用智能手表、易通卡等无现金付款方式。
这并非全新计划。
这个名为“储蓄银行智能伙伴”的计划在2017年已推出,迄今在80所中小学实行。星展和储蓄银行与教育部签订谅解备忘录,未来三年内,要把它扩大至全国学府。
目前已有约4万名中小学学生使用智能手表,在校内食堂或文具店消费时,用手表轻轻触碰设置在柜台的终端机就行了。这些终端机也接受学生使用通勤时的易通卡或车资卡来付费。
三年后,“无现金校园”里的学生们,人人一只表或一张卡,根本无需带钱包出门,“滴”的一声就能结账,感觉更省事省时,十分便利。
过去几年,尤其在疫情期间,我国政府鼓励年长者学习使用无现金交易,也委派数码大使到小贩中心、咖啡店与巴刹,鼓励摊贩采用QR码电子收费系统。
当局现将“无现金”教育理念转向年幼国人,让他们从小就学会数码付费、打好“智能”与“智慧”的基础,迈向我国的“智慧国”愿景。
况且,学生吸收能力强,对于数码器材也不陌生,要培养“无现金”的消费概念相对容易。
无现金一代 = 不会省钱理财一代?
然而,新宣布令许多网民颇有微词,认为从小灌输“无现金”概念并不恰当。
有网民表示不支持,认为这样一来会影响学生们对金钱价值的概念,因为他们很可能不会留意自己花了多少钱。
也有网民持相同意见,称年幼孩子若对于金钱的理解即“手臂上冰冷的数字”,他们将无法学到节俭的意义,以及如何编制预算。
也有网民建议,不应从小学开始推行计划,毕竟让小学生使用现金还是有价值的做法,能够让他们学到什么是金钱和储蓄。
这些留言一致的论点就是,“触碰式”付费意味着少了“收钱和找钱”的举动,似乎剥削了学生们学习算钱的机会,久而久之爱买什么就买,不懂得省钱。
实际上,在新计划下,学生和家长仍可以利用“储蓄银行智能伙伴”应用查看消费记录和储蓄。
家长也可设定孩子每天的花费限额,如同给予零用钱,孩子也能为自己设置储蓄目标。
有支持此计划的网民说,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认为“无形交易”就会导致孩子自然不会明白金钱的价值。
“我们是出于自己难以理解,就假定成长过程中作为数码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的孩子们也难以理解(金钱的价值)?还是低估了家长们在教养孩子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有网民进一步指出,身为家长应早就意识到,孩子不仅仅使用易通卡通勤,也在用它来支付其他消费。因此孩子卡上经常不够钱,促使家长必须及早帮他们充值易通卡,否则他们就无法搭巴士或地铁到学校或回家。
“亲力亲为教育孩子吧。社会正迈向效率化,别依赖社会教育你的孩子。”
数码化是大势所趋,但也有人担心“步伐走得太快”,深怕纸钞走入历史。未来孩子脑中可能会时常浮现的一道问题就是:
“钞票是什么?”
只能说,凡事犹如硬币一样,皆有两面。
虎爸虎妈更关注的是:小六会考的考题也得“跟上数码时代的脚步”啊,别再考验孩子们如何计算硬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