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员工去年大砍15.6% 但这些职缺能由国人补上吗?

更新:
2021年04月06日 21:58
外籍员工去年大砍15.6% 但这些职缺能由国人补上吗?

请不到人

最近,在本地一些高度仰赖外籍员工的公司里,HR们最繁琐的工作,一定少不了在人力部的“自我评估评估工具”(Self-Assessment Tool)输入现职员工和潜在员工的资料,看看他们是否还符合申请就业准证(EP)的资格,同时还得反复计算公司S准证和工作准证的配额是否超标……

过去一年,本地外籍员工的面簿社团中,也不乏形形色色的“裁员文”,有询问怎么回家的,也有找寻新工作的……

20210406 comment.png

20210406 comment 2.png

20210406 comment 3.png

这一切,都和新加坡政府近年来逐步收紧外来人力的措施脱不了干系,而去年爆发至今还未平息的冠病疫情,更进一步导致许多外籍员工“执包袱”回家。

多数经济学家都预测,这几乎意味着这些外来人力将一去不复返。

但问题是,新加坡准备好填补这些空缺了吗?

20210406 office .jpg
政府近年来大幅收紧外国人力政策,以保障本地人就业为优先。(海峡时报)

外籍蓝领工人是大宗

新加坡经济去年萎缩5.4%,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无论如何,人力部上个月公布的《2020年劳动市场报告》显示,政府透过各种财政补贴为国人保住了饭碗

相形之下,有18万1500名外籍员工失去了工作,相当于我国整体劳动市场(不含外籍帮佣)的5.2%,或外籍员工总数(不含外籍帮佣)的15.6%。

这18万1500人当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约76%),或13万8800人是属于蓝领工作的工作准证持有者。

反之,较常被“抢走本地人饭碗”情绪针对的S准证和就业准证持有者,分别少了2万6000人和1万6700人,只占外籍员工减少人数约24%。

过去,工作准证持有者约占外国员工人数的三分之二。换句话说,有更高比例的外国蓝领工作者退出了本地就业市场。

但他们留下的空缺,却不一定能被本地劳动力补上。

20210406 construction worker 2.jpg
本地去年的外籍员工人数大减,但多数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联合早报)

外国人留下的职缺请不到本地人

工时长、工资低、劳力活是蓝领工作给人的印象,过去不少这类型工作都由工作准证持有者从事,原因不外乎是新加坡人对这类工作兴致缺缺。

因此,当本地经济撑过疫情考验缓慢复苏时,不少去年被迫裁退许多外籍员工的本地企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

“请不到人。”

例如,疫情前聘请了许多邻国马来西亚员工的零售业在新马边境封锁后,就面临了马国员工离职,却又请不到本地员工的窘境。

根据《商业时报》3月26日的一篇报道,新加坡零售商协会执行总监唐碧婷表示至今零售业还有很多职缺没有被补上,进而影响了零售业者扩充营业的计划。

“零售商们的反馈是,新加坡人不喜欢零售工作,原因是需要轮班或是对职业生涯有其他目标。”

相同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到同属服务业性质的餐饮业。

20210406 retail.jpg
零售业的员工须能接受轮班和久站。(联合早报)

另一个遭遇“请人瓶颈”的是制造业。

受到疫情影响,制造业去年共裁退了3万4200名外籍员工。但随着国际需求慢慢恢复,制造业者现在却陷入“订单很多,但找不到人开工”的困境。

原因其实不难想像。工厂操作员的工时通常是12小时轮班制,周末及假日须要加班,工作期间长时间站立,有些人甚至还得穿上密不透风的“太空装”……

但如此辛苦的工作,月薪却只有介于1000元至1500元,本地人未必看得上眼。

需要承受日晒雨淋的建筑业去年也裁退了5万多人,这些空缺估计也很难由本地人补上。

20210406 factory.jpg
工作内容相对辛苦的制造业相关工作较难吸引国人投入。(联合早报)

为了解决“有工请不到人”的难题,一些本地企业势必得付出更多成本,用更优渥的待遇来吸引国人加入,或展开自动化转型。

不过,公司企业在人力成本提高,生产力却没有相应提升的情况下,多出的成本就有可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这样一来,新加坡的生活成本势必跟着上涨。

如何不让保护本地人就业的美意,回过头来反噬自己,是政府未来在外来人力政策的松紧之间,必须多费思量的课题。

后疫情时代,挑战才正要开始。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