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新加坡的大学中文系而言,算得上是里程碑的一年。
以全日制中文系本科课程而言,最“老字号”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今年庆祝了建系70周年。国大中文系是由1953年创办的新加坡大学中文系和1955年成立的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合并而成。新加坡有不少华文教师和媒体工作者毕业自国大中文系。
国大资料显示,中文系每年提供约50个学习单元,有超过3000人修读。约四分之一是以英语或双语授课,除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类的课,也包括翻译和口译副修。
不过《联合早报》2019年曾报道,国大中文系近年招生人数下降,每届主修人数逼近个位数。2019学年的大二加大三主修人数不超过20人。国大中文系主任王昌伟教授2023年告诉《联合早报》,主修人数这几年差不多一样,近两年略微增加。
第二“老字号”则是今年庆祝20周年系庆的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过去20年,南大中文系培育出约1500名本科生,以及100名硕博士。
1999年创办中文系的新跃社科大学过去25年来,主要提供部分时间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栽培了超过1600名毕业生。直至今年8月,跃大才招收第一批全日制中文学士课程学生,成为新加坡第三所开办全日制中文系课程的公立大学,提供多一个大学中文系本科学位供选修。
全日制中文系课程能收到学生吗?
黄循财总理在今年8月18日的国庆群众大会上宣布,新加坡政府将调整教育政策,让华文成绩优异的学生升上中学后,都有机会选修高级华文。
“也就是说我们不但有‘精英’,我们还有‘精华’。”
此消息一释出,过去两个多月,新加坡华族社群围绕着“精华”展开了不少讨论。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硬伤”就是:在新加坡能够使用母语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越变越少,这是一个难以扭转的趋势。
9月底的一场通商中国青年座谈会上,新跃社科大学中文系主任李伟雄博士就分享了跃大开办全日制中文系课程背后的“内幕”。
“我跟教育部申请开办中文系全职课程的时候,很多同事都不看好。他们说:李老师,你确定能收得到学生吗?我说嗯,这个想法很关键。不过我还是很有信心地说,应该会有同学感兴趣,想要做这个选择。”
“结果在报名过程中,我们收到了116份申请。中文系哦,还不是AI(人工智能),不是Computer Science(电脑科学)或是其他热门科系。116份。所以还有这么多人对华文感兴趣。”
跃大邀请这100多名学生去面试后最终录取了38人。面试时的一道“标准”问题就是:同学,你为什么会报名?
李伟雄博士说:
“我做了一个初步统计,有将近75%的同学说他要当母语教师。我说,真的吗? 还是因为你来面试,所以说我要听的话?不是。有很多学生都已经在入学前去申请当教育部的代课老师(relief teacher)或者签约教师(contract teacher),已经有一线的教育经验。”
“那个数量让我觉得,(新加坡的)未来还是有希望的,就看我们怎么样去坚持。……只要有学生在,我们这把火就不会熄灭。”
“我们真的不是在培养精华,它确实应该要上升到一个普及,但不能再停留于因为你是华人你就必须把华语学好。我觉得,有时候这是一种绑架,因为我出色,我就应该怎样怎样。我们还是要超越那个角度去看,看我们文化的价值观应该怎么去凸显出来。”
“其实给我们最大的反思就是,如果我们不开放这个(全日制课程),或者是政府不邀请我们来办的话,这群学生会去哪里?整个教育领域只有南大跟国大开办中文系,大概需要考到一定的成绩才能够上南大跟国大,那后面没有达到一定成绩标准,中间那一大群有志于华文教育或者是华文研究的人,他们会做什么样的选择?所以我看到他们进来之后,对我来说最大的触动就是,过去新加坡可能做少了很多……”
新加坡人不应妄自菲薄
在同一场座谈会上,教育部副教育总司长(课程)孙振炜也是受邀嘉宾。他指出,老一辈新加坡人经常会说,我们这一代学生的华文成绩远不如以前的华校生。
“现在至少你街头访问学生,他们还是可以说出几句华语啦,虽然程度会差一些,但要看你跟谁比。你跟华校生比,可能就觉得他们华文程度不如以前。但如果你和以前的英校生比,你会觉得大家现在至少都能够读华文、说基本华语。”
“为这个国家的凝聚力,我们付出了一些代价,因为英语作为一个各族群的沟通语言是必要的。没有这个沟通语言,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凝聚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何拥有一个共同语言,让各族群能够自由沟通对国家产生认同感的同时,也让各族群保持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这是我们想要鱼与熊掌兼得的一个目的,还需努力。”
单靠教育不足够
孙振炜说,新加坡每一届学生中,有30%选修高级华文,这是一个很令人鼓舞的比例。但他举例说,如果只在学校教体育课,孩子们离校后从此不再运动,就不能要求这些孩子离校10年20年后还能在10分钟内跑完2.4公里。语文也一样。
“不管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把他的知识打稳,怎样提高他的语文能力。他离开学校后如果不用自然会退化。如果你把他放在一个日常都说华语的环境里面,他的语文能力突然间就提升很快。你把他抽离那个环境,他的语言能力就慢慢退化,这个是自然的。”
“强化双语政策是必要的……可是单靠教育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也要去做一些努力,在学校以外能够提供多一点说华语用华语读华文看华文的机会,那我们才可以像有些人说的,10年后或20年后,不再反抗学习华语。”
“教育工作者都比较乐观,逆转的机会是有的,不过机会大小取决于有多少人重视这个课题,还愿意去对它做出一些理论。所有的家庭若能扮演一个启蒙老师的角色,让孩子开始接触这个语文,觉得你重视它,然后不排斥它,那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外交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同一个座谈会上说到的一句话很关键。
“中英兼通,不能保证新加坡在世界舞台上左右逢源,但如果新加坡变成一个单语社会,在国际上的价值就一定会大打折扣。”
“新加坡不能变成一个单语社会”的弦外之音不言而喻。
嘉宾们在发言时使用的一些形容词,例如“反抗”和“排斥”,折射出没有选修高级华文的70%学生与他们家长的心理。如果不曾拥有过一门语言,又怎会觉得那是需要去增值保留的东西?丢了就丢了。
新加坡的“精华”路绝对不会是平坦的。身为华社的一份子,我们可以选择不参与讨论,但绝对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关心,那新加坡就很难找到一条最适合我们现状的华文华语学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