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热浪频传,造成死伤无数。
位处热带的新加坡也难独善其身。
根据新加坡气象署数据,自1948年有纪录以来,新加坡最热年份的前五名依次为2019年、2016年、1998年、2023年、2015年。
换句话说,我国在过去10年中,有四年的年均气温为史上最热年份之一。
根据新加坡气象署旗下的新加坡气候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到了本世纪末,新加坡每年可能会有多达351天的最高气温超过35摄氏度。
如何“抗热”,无疑是各国愈来愈急迫的任务。
成也冷气,败也冷气
从环保角度来看,利用冷气来“抗热”似乎并非好方法。
但有部分论述指出,在近年热浪动辄来袭的极端状况下,让冷气“走入平常百姓家”,提高其普及率,恐怕还是应对热浪,挽救性命的最佳解。
医学期刊《柳叶刀》刊登的一项研究就指出,2019年全球65岁以上人士的死亡案例中,有34万5000人是因高温而致死。
若没有冷气,死亡人数可能还会比目前高出50%。
因此,这类观点认为,只要冷气是由再生能源所驱动,相较它们所挽救的性命,其对气候造成的伤害,反而是尚可容忍的必要之恶。
新加坡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也曾说过,冷气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因为它让位于热带的国家有了发展的可能,改变了文明的本质。
“没了空调,大家就只能在比较凉爽的早晨或黄昏工作。”
从这点来看,冷气除了让人们能避免中暑等热相关疾病的摧残,也确实让新加坡这类先天“不凉”,四季如夏的国家,还能拥有在较凉爽环境中和其他温带、寒带地区国家一争长短的底气。
但话说回来,冷气却也是地球暖化的元凶之一。
冷气的运作需要消耗能源,许多冷气机所使用的制冷剂,更含有导致地球暖化的温室气体。
随着地球温度逐渐升高,人们难免越来越依赖冷气。
冷气使用率越高,地球暖化就越严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有必要找寻冷气以外的抗热解方。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树木一直都是对抗全球暖化的有力武器。
在不少因高速发展而陷入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的城市,绿化工程是让城市降温的普遍解方。
在城市植树最直接的好处是提供树荫。
加拿大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树荫使位于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市气温降低了4摄氏度。
更重要的是,树木既能吸收,也能储存二氧化碳,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水,这对降低周遭气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澳洲的大悉尼地区,当地政府就计划在2030年之前,多栽种500万棵树。
新加坡也有类似计划。
2020年,我国推出了“百万树木运动”,至去年为止,已种植逾60万棵树。
按进度来看,原本预定在2030年达到栽种100万棵树的目标,有望提前在2027年或之前完成。
在屋顶和路面涂料“做手脚”
在屋顶表面漆上白色或其他隔热漆料,可以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功效。
这个降温过程也被俗称为“冷却屋顶”(cool roofing),通过加强反射阳光热量,减少建筑物所吸收的热量。
和传统屋顶相比,经过隔热漆料处理的屋顶能将室内温度降低2至5摄氏度。
也有研究发现,“冷却屋顶”可降低冷气所产生的电费,降幅可达40%。
新加坡也有实证研究证明了这套做法在本地行之有效。
今年南洋理工大学一项在新加坡西部工业区展开的研究发现,建筑物在涂上隔热漆后,
- 整体所散发的热量降低达30%;
- 使建筑周围的气温降达2摄氏度;
- 行人在街道上感受到的环境温度也低了约1.5摄氏度。
除了在屋顶“做手脚”,一些城市也采取了在马路和行人走道涂上隔热漆料的做法。
美国洛杉矶从2019年开始,在当地部分街道试行将马路和街道涂上白色漆料的计划。
其原理和在屋顶漆上隔热涂料相似,即藉着把阳光热量反射回天空,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日本东京市政府也立下目标,欲在最晚2030年为总长达245公里的道路涂上隔热漆料。
据估计,这些隔热漆料能使路面温度降低8至10摄氏度。
新加坡建屋局2021年亦在淡滨尼一带展开一项计划,为大约130座组屋和部分路面涂上隔热漆料,目标是将周围地区温度降低达2摄氏度。
建筑设计花心思
从建筑设计着手,也是近年来愈来愈普遍的抗热方程式。
这里指的设计,包含在建筑物的朝向、外部形式,以及内部通风技术等方面采取巧思。
在像新加坡这样地狭人密的城市,垂直绿化是其中一个受到欢迎的选项。
所谓的垂直绿化,意即在高楼或天台辟设花园绿地,或在建筑外层种植垂直花木。
垂直绿化设计能让建筑物表层降温6摄氏度,同时使周遭温度下降4摄氏度,并节省冷却内部空间所需的能源开销。
根据国家公园局,新加坡的高楼绿地面积在过去10年增加超过一倍,从2013年的60公顷增至2023年的155公顷。
此外,各国也有不少采用创新技术的例子。
在阿联酋的阿布扎比,一栋名为阿尔巴哈尔塔(Al Bahar Towers)的摩天大楼就采用了为摩天大楼“撑伞”的创新方法。
该大楼的玻璃幕外墙包裹着一层由多个伞形构件所组成的“外壳”。
这些玻璃幕经由电脑控制,晚上没有阳光,气温较低时,这些“遮阳伞”会折起来,露出建筑物原本的玻璃幕墙外观。
但到了炎热的白天,一旦太阳升起,大楼外部的“遮阳伞”便会跟着打开,遮挡射向大楼的阳光。
大楼的“遮阳伞”也会随着太阳的运动轨迹而移动,从而减少太阳所带来的热量,有效降低室内温度,避免冷气消耗更多电力。
除了前文提到的垂直绿化,新加坡亦有其他从建筑设计着手“抗热”的例子。
预计在今年9月迎来第一批学生的新加坡理工大学新校舍,就通过运用多项设计和技术,达到降温和节省能源的效果。
为了避免阳光直射,该校舍大多数建筑物都是南北朝向。
该校舍也采用名为“被动置换通风系统”(Passive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简称PDV)的冷却技术,运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空气对流原理,来达到比传统冷气更节能,并减少噪音的功效。
在夕照的墙面,则以蔓生植物打造“绿墙”,以加强降温作用。
据估计,这些设计原理,总计能节省超过30%能源。
另一个蚁粉更耳熟能详的例子,或许要数本届巴黎奥运褒贬不一的选手村。
为了成就史上“最绿色”奥运的美名,本届奥运的选手村选择不装冷气,改而采用自然地温制冷系统”,将地下的冷水泵入选手村地板底下,使建筑内部的温度比室外温度低6至10摄氏度。
虽然从各国代表团争相向主办当局付费订购,或自行携带便携式空调设备的情况来看,这项降温技术似乎不太受落,但在全球暖化愈来愈严重,热浪越来越频繁的威胁下,相信人们会不断尝试,借助科学的发展,找寻到更多降温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