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手机、家电甚至汽车都能“订阅”享用了 人们以后还会买东西吗?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22:21
连手机、家电甚至汽车都能“订阅”享用了 人们以后还会买东西吗?

花更少的钱用更好的东西

说到订阅,首先在你脑海中浮现的是哪些东西呢?

是传统的报刊书籍?串流影音平台Netflix?串流音乐平台Spotify?还是健身房会员?

事实上,除了上述这些服务,

如今连科技产品、家庭电器、家具,甚至是车子这类“有形”物品也都能订阅。

我们先来定义一下何谓订阅。

订阅指的是,顾客定期付出指定费用,以获取商品及服务。

这里有个重点,即订阅制下,订阅者通常只有使用权,而无商品的拥有权。也因为这样,订阅商品的费用会比一次性购买来得便宜许多。

你可以将之想象成是在“租借”某个商品或服务。

万事皆可订阅

据瑞银集团估计,订阅经济的规模最晚会在2025年扩大至1.5兆美元,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订阅经济规模愈来愈大,凸显出消费者的思维开始改变,追求的不再是“拥有权”,而是有“使用权”就好。

这与过去人们熟悉的消费模式已然有所区别。

以往人们欲使用某些东西,尤其是家电、车子这类有形资产,几乎都得花钱买下来。

但如今,想要使用某些物品,直接购买下来已非唯一选项。随着订阅制兴起,人们在没有实际拥有物品的情况下,每月付出较少的费用也可使用相关物品。

举例来说,新加坡已有商家提供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订阅服务。顾客可以用每个月79新元的代价,订阅使用一台崭新的苹果iPhone 15  Pro Max手机。

冰箱、洗衣机、吸尘器这类过去人们传统认知要付钱购买的家电,如今也能以每月订阅方式取得。

在一些国家,甚至连刮胡刀和化妆品也能以订阅方式取得,几乎到了万事皆可订阅,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办不到的境界。

“大”如洗衣机的电器也能订阅使用。(互联网)

订阅制的最大优势——省省省!

但订阅究竟有何魅力,竟能改变人类长久以来的消费习惯?

追根究底,当然离不开个“钱”字。

若是购买商品,消费者必须先“预付”一大笔钱将之买下,才能有后续的使用权。

相较之下,订阅制的“入坑”门槛较低,消费者每个月只要支付相对较低的订阅费,就能获得商品的使用权。

这意味着,一些人们原本无力负担的商品,如今可用相对低廉的费用取得。

例如,一台苹果iPhone 15  Pro Max的售价为2000多新元。觉得售价太贵的消费者,可以选择以每月不到80新元订阅同一款手机,并在订阅到期后把手机归还,财务压力比直接购买轻松不少。

只订阅不购买也能节省维护成本。

若购买冰箱、洗衣机这类家电,使用一段时期后难免耗损,可能需要花钱维修。

如果换成订阅制,相关维修费用通常由商家承担,订阅者也可在订阅一定时间后,更换其他更新型的家电,不必担心机器老旧,导致故障风险提高。

咖啡机也是可以订阅的诸多品项之一。(互联网)

另一方面,订阅还允许消费者拥有更多“见异思迁”的自由。

若付钱买了一件物品,由于费用较高,用得越久才越划算,感觉像是一种“长期承诺”。

相较之下,如果只是订阅,则可说散就散。用了不喜欢?想换成更新更好的配备?敢敢换就是了!

用影音产品打个比方,以往你买的是DVD或唱片专辑,买了就是买了,电影好不好看,歌曲好不好听,钱都已经砸了,你只能概括承受。

反之,如果订阅Netflix或Spotify,反正都已支付了可无限观看的订阅费,大可随心所欲在平台上海量的资料库找寻下一部戏、下一首歌,无须斤斤计较担心浪费钱。

对环境永续的帮助,也是订阅制的优势。

订阅制能让使用者只有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花钱订阅商品,这可避免购买物品后,因鲜少使用或直接丢弃而造成的浪费。

Netflix是为人津津乐道的订阅制成功范例。(路透社)

“入坑”门槛低容易吸引年轻世代

无论如何,虽说订阅制愈来愈普及,但世代之间对订阅制的接受程度仍有不小差异。

年轻的Z世代(12岁至27岁)被认为是订阅经济的重要驱动力。

根据知名订阅管理软件公司Recurly的研究,只要是允许个人化和具灵活性的订阅模式,就有可能获得Z世代青睐,并迅速下订。

反之,光谱的另一极端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婴儿潮世代(60岁至78岁)。他们相对排斥订阅制度,他们往往希望能透过实际拥有资产获得安全感。

订阅制的雏形,最早可追朔到19世纪报章杂志向读者群发售的模式,当时一些家庭订购每日定时送上门的新鲜牛奶,亦属于一种订阅形式。

因此,严格来说,如今的订阅制度并非全新概念,只是其适用范围逐渐扩散到了人们过去无法想象的商品及服务。

只要商家在订阅制下仍可维持盈利,并确保人们订阅商品的费用和购买商品相比,仍具竞争力,那消费的重心逐渐从购买转为订阅,似乎也不无可能。

毕竟,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方式,对不少人而言应是极具吸引力的。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