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夫妻两年内远赴乌克兰七次,为当地难民免费建造500个防弹屋

更新:
2023年11月29日 19:59
赈济送暖

赈济送暖

自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林宝燕(39岁,商人)和丈夫陈镇升(39岁,建筑设计师)共赴乌克兰战区七次,帮助失去家园的乌克兰人打造500间临时住房。

这对新加坡夫妻是在战争爆发后两个月,也就是去年4月就前往德国帮助乌克兰难民。在得知好些无力逃出战火的人仍留在乌克兰境内后,他们毅然决定在5月随一群义工驱车21小时前往乌克兰,看看能给予什么帮助。

那是他俩首次踏足乌克兰,迎接他们的是遭炮火洗礼满目疮痍的景象

夫妻俩明白当中的危险,但他们认为当地的人道主义需求大于一切风险,所以前往乌克兰时,已先立了遗嘱,也写了许多告别信给亲友。

他们早前接受《联合早报》时说:

“我们每一次出发去乌克兰,都要和家人告别,因为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回来,但我觉得这是个使命……一定要在乌克兰最艰难的时候去帮助他们。”

林宝燕向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描述她首次踏入布查(Bucha)的一幕。

她说,当时一名老妇看到她的东亚脸孔,就以为她是俄罗斯人,不停地尖叫哭喊:

“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了。”

义工后来让老妇平静下来,老妇才敞开心房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林宝燕,诉说着她全部的家人是如何被杀害的,家里的所有东西都被俄罗斯士兵搜刮了,也把她的房子烧毁了,她只能住在鸡寮里,靠吃花园里的马铃薯过活。

赈济送暖
一些难民只能住在鸡寮,一些则在被炸过的房子里找个能遮风挡雨的角落居住着。(受访者提供)

林宝燕说:

“俄罗斯军队当时已从布查撤出好几个星期了,但这座小城仍在流血。”

亲眼目睹遇难者横尸的街头,存活下来的人却失去了栖身之所,她下定决心去帮助他们。于是,林宝燕就和丈夫开始着手设计可抗震御寒的临时住房给战情较严重的布查、莫斯昆(Moschun)和伊尔平(Irpin)难民。

陈镇升2014年在新加坡成立“创设计”建筑设计公司,在马尔代夫、新加坡、台湾和新西兰都有业务。林宝燕负责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等,也拥有自己的生意。

两人具备设计和建造房子的能力,他们花了一个夏天的时间为难民设计房子。

赈济送暖
陈镇升和乌克兰当地的合作伙伴一起讨论设计方案。(受访者提供)

由于乌克兰冬天温度可达零下20摄氏度或更冷,再加上战争把大部分基建设施都摧毁了。陈镇升说,倘若屋子到冬天还未建好,在枪林弹雨来之前,当地人更有可能被冻死。

两人于是设计出一个比集装箱稍大的临时住宅,里头配备了自来水、暖气、电、厨房和浴室。

赈济送暖
临时房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受访者提供)

陈镇升说,每套房子都是预制的,可以在一周内组装起来。它能承受炮弹的冲力,也有绝缘的功能,并能使用多年。

他们尽可能从当地工厂采购原材料,既可以让减低房子的成本,也为当地人提供商机和就业机会,例如承包商,仓库、送货司机、组装工人和电工等。

他们一度聘有约100名乌克兰人,组成20个“建屋小队”在乌克兰不同地区搭建临时住房。

“战火导致很多人失业,因此帮助一个乌克兰人就业,也是在拯救一个乌克兰家庭。”

赈济送暖
左图是放在卡车上的集装箱住房,准备运送到目的地,右图为交付住房区。(受访者提供)

基于两人的专业与创业背景,他们将每个可供一家四口居住的临时住房的成本从2万3000欧元降低至约4000欧元(约5700新元)。

陈镇升说:

“我们想帮那些无法逃离战争的人。哪些人走不了呢?就是那些残疾者,贫穷者,被边缘化的人。他们现在需要的是最基本的东西,稳定感、食物和住所。”

乌克兰的当地义工会帮助他们确定迫切需要住房的本地人,并协调运送工作。

他们也坚持把新房子建在难民原来居住的社区,让他们无需离乡别井,离开熟悉的社区。

赈济送暖
乌克兰伊尔平(Irpin)其中一个村落房子去年被炸毁的情景,右边后方是新建的临时住房。(受访者提供)

陈镇升说:

我们不想建造大规模难民营或临时居所,我们想给予他们一个有居住尊严的家。”

这对狮城夫妻一共为受战争影响的乌克兰人建了500套防弹屋。

赈济送暖
去年8月,工人们运输和安装一个临时住房的样板屋。(受访者提供)

他们拒绝透露在乌克兰的援助项目上花了多少钱。

林宝燕今年2月告诉《海峡时报》,造房子的行动原本只是夫妻两人的小心愿,最初只通过亲朋好友筹款。

渐渐地,有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工作后,好些慈善团体和海外善心人士都表示希望支持。其中,新加坡红十字会资助建造10个临时住房、六个发电机和相关汽油费用,并资助100名单亲妈妈的生活物资。

夫妻俩也着手其他人道工作

500套防弹屋在今年1月已交付成功,但夫妻俩在乌克兰的人道工作并没有因此就结束。

他们每隔几个月就会到乌克兰检查房屋,也开始为前线的平民和士兵提供新的援助项目。

两人在乌克兰各地区设立了超过80个名为“灯塔”的援助中心,资助约500名单亲妈妈与其他弱势群体,为她们提供基本生活物资。

所谓的“灯塔”,指的是义工们在乌克兰各地的教堂、孤儿院和医院等,安装发电机、暖气和“星链”(Starlink)卫星通信系统,帮助附近有需要的居民,以及无依无靠的老人和病患。

遇到断电时,他们的医疗设备依然能充电,能领取每天一餐的热食,继续得到一些温暖与亮光。

赈济送暖
夫妻俩给乌克兰一家议员赠送医疗设备后与医生和护士合影。(受访者提供)

他们也在靠近前线的地区,包括利曼(Lyman)、第聂伯罗(Dnipro)、日托米尔(Zhytomyr)、利沃夫和哈尔科夫等设立了近20个援助点,以及开设了两家收容寡妇和孩童的避难所。

他们也给利曼等地区分发了保暖睡袋、200吨食物和冬季衣物。经过多次战斗,乌克兰在今年10月初才重新夺回利曼。

他们也资助变成孤儿的三兄妹上学,并把困在防空洞内数天的妇女救出。

在乌克兰期间,他们听闻一个村庄有三兄妹独自居住,他们的父母已过世,最小的妹妹只有5岁,还患有脑瘫,由15岁的哥哥照料,而8岁的二姐则有被性剥削的风险。为此,夫妻资助三人上学,也联系当地机构为他们提供协助。

林宝燕也说,有一次他们从防空洞救出一名数日没进食的妇女后,对方抱着他们哭泣,令她非常感慨。

他们说,很多当地人如今都生活在防空洞内,有时长达数周,只有在觅食才离开。

夫妻俩其实意识到,有人批评他们是外国人,把自己置身于一场与自己国家没有直接关系的冲突中。

“很多人,也许是出于爱,或者是不相信,会试图打击我们。但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已经学会了自我屏蔽这些声音,远离这些话题。”

他们说,自己的动力源于信仰。

当被问及为什么她要花费时间和资源来承担这样的个人风险时,林宝燕说,爱是一种行动,是给予饥饿者面包,给无家可归者一个家。

陈镇升则说:

“这个问题可以换个问法,为什么不这么做呢?为什么不是由我来做呢?”

两人其实长期热心公益,在2013年至2014年期间曾到莫桑比克当义工,也在非洲各地,例如在卢旺达和刚果推进援助项目帮助弱势群体。

“我们和最穷的孩子住在一起,所以能明白饥饿是什么感受。可能这些经历让我们有很大的使命感,希望帮助这世界上处境最艰难的人。”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