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符号渐成通讯对话必备 如何正确使用是门大学问

更新:
2023年08月02日 22:14
表情符号渐成通讯对话必备 如何正确使用是门大学问

用错弄巧反拙

蚁粉平常发送文字信息时,喜不喜欢加上表情符号(emoji),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随着通讯软体技术渐趋成熟,加上疫情的推波助澜,利用WhatsApp、微信或Telegram和他人沟通,几乎已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日常。

这么做有其便利性,但方便归方便,使用文字简讯时,终究无法像面对面交流般观察对方神情,也无法如讲电话般透过语气感受情绪起伏。

毕竟,文字稍嫌冰冷,要在短短字里行间准确地表达情绪更非易事,有时还会引起不必要误会。

这种情况下,通讯软体中五花八门的表情符号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弥补人们无法在文字对谈中察言观色的空隙。

例如在一些情况下,在某些看似冰冷的语句末端加个😄,即可达到部分替代肢体表情的作用,也能让对话氛围变得轻松。

表情符号用得好,能拉近对话间的距离。

然而,表情符号也并非万能,用对是加分,用错分分钟弄巧反拙,以下是其中几个表情符号所引发的乌龙事件。

表情符号林林总总,但你都用对了吗?(互联网)

用错符号

网络上经常有网民分享一些长辈错用表情符号的趣事,例如将哭笑不得(😂)错当哭脸用来表达感伤,于是便出现下列这类令人“哭笑不得”的景象:

用错场合

除了上述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例,用错场合也是传送表情符号的大忌。

2019年,中国湖南长沙一名职员只因为在微信群组回复主管的工作安排时,用了一个表示“OK”(👌)的表情符号,而惨遭开除。

某些雇主或上司或认为,用表情符号显得不专业或敷衍。

若工作场合或聊天对象对使用表情符号已有共识,能接受这类沟通方式,但用无妨。

否则,最好还是斟酌一番,小心为上。

一名中国员工因用表情符号回复主管而丢了工作。(互联网)

文化不同、世代不同、意义不同

形象化的表情符号往往也被认为具备成为国际共通语言的潜力。

但必须注意的是,表情符号的意涵未必放诸四海皆准,使用者还是得留意部分表情符号,在不同国家与文化中有不同意涵。

举例来说,前文提到的“OK”(👌)手势在大部分文化中是“好的”的意思。但在突尼西亚、希腊及土耳其,OK手势却是极具冒犯性的,有时甚至会被极右翼团体用作种族仇恨的符号。

另一个例子,竖起大拇指的“赞”(👍)在一般情况下,是赞许,表示可以的意思,但在伊朗和伊拉克却是轻蔑及贬抑的相反意思。

即使在相同文化中,Z时代的年轻人对消极抵抗“赞”(👍)也没有太多好感,在他们眼中,“赞”(👍)含有“消极抵抗””和“敌对”的意思。

可见表情符号不止有文化差距,也有世代鸿沟。

还有一种情况更糟糕,双方未必有文化差异,也没有年龄代沟,但还是会对特定表情符号的意涵有不同见解。

加拿大日前有一位农夫因在通讯软体发了一个“赞”(👍),而被法庭裁定违约,必须缴付6万1000美元(约8万3025新元)罚款。

据报道,这名农夫事先受到一名买家购买亚麻的询问,买家随后给农夫发了合约草稿,并在简讯中请农夫确认合约。

农夫当时用了一个“赞”(👍)的表情符号回复,却未能在指定日期前交付亚麻,因而惹来官非。

据他事后辩称,他比“赞”(👍)只是想表明已收到合约,不代表他接受合约内容。

但法庭则认为,农夫发送的“赞”(👍)可被视为数码签名(digital signature),也就是说,他已“签署”了合约。

上述案例也意味着,或许在未来不久的将来,表情符号也将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

无论如何,也有部分观点担忧,过度仰赖表情符号或导致人们丧失组织语言,善用文字表达的能力。

但从现有趋势看来,表情符号注定将在现代语言和人类间的沟通占有一席之地。

在用多、用少,以及如何使用之间,必须取得微妙的平衡。

随着人们越来越少面对面聊天或用电话通话,帮助传递情感的表情符号能否达到最大效益,都视人们在使用表情符号时,会不会过多出现错误表达或错误诠释。

换句话说,表情符号的识读能力,或许不久未来也将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谋生技能”。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