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总理访华时在广州参观的这所学校,竟与TikTok总裁有这层关系

更新:
2023年03月31日 17:23
“校友之光”

“校友之光”

正在中国访问的李显龙总理星期二(3月28日)到访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参观了位于知识城内的国际学校——广州新侨学校(SingChin Academy)。

“校友之光”
李显龙总理参观广州新侨学校。(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提供)

广州新侨学校是什么来头?与新加坡有什么关系?为何还能与短视频平台TikTok总裁周受资扯上关系?

广州新侨学校是我国有百年历史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Singapore Chinese High School,简称SCHS)校群在国外合办的第一所学校。

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群网里目前有华侨中学、华中国际学校和广州新侨学校。

“校友之光”
(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网站)

“校友”周受资成了广州新侨学校的活招牌

周受资曾就读于华侨中学和华中初级学院(现华侨中学高中部)。

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过后到英国伦敦大学修读经济学位,再到哈佛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任职于各大科技巨头,38岁就当上CEO。

周受资的成就,正中粤港澳大湾区虎爸虎妈下怀,是他们梦寐以求孩子能追求到的高度。

新侨学校督学、退休华中校长潘兆荣博士接受《联合早报》受访时透露,

TikTok总裁周受资上周出席美国众议院听证会后,顿时成了新侨学校的“活名片”。

“校友之光”
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在网站上形容周受资是“华中之光”(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网站)

潘兆荣说:

“一开始广州的家长并不了解我们,现在很容易了……上周末校长在开放日上亮出周受资的照片,家长们都认得这名华中男孩。”

说回广州新侨学校。它在2021年9月正式开学,也是广州知识城近年来新增的新加坡元素之一。

新侨学校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课程12年制教育,并分双语部和国际部。

双语部主要负责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象是广州市居民子女,但招生不分国籍。

而国际部则提供小学、初中和高中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课程以及A水准课程,主要面向外籍人员子女,也收中国学生。

目前在校学生有350人。学校的外籍教师中,近四成是新加坡籍,包括一些由华中董事局直接委派的新加坡教师。

“校友之光”
来自新加坡的老师Dennis Ang So Woon。(广州新侨学校网站)

新侨学校不仅借鉴新加坡的教育经验和体系,也延用华中“自强不息”校训,即便是校徽和校服也以华中校群现有的设计为基础来重新设计。

“校友之光”
广州新侨学校有校园记者的课外活动,李显龙总理访问校园期间,有很多校园记者随同拍摄记录。与李总理握手的是来自该校六年级的学生Jerry Wang。(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提供)

新侨校园设计处处反映华中校群的标志特色,由新加坡知名建筑师事务所DP Architects进行建筑设计。

广州新侨学校 VS 华侨中学的正门

“校友之光”
广州新侨学校的礼门。(广州新侨学校网站)
“校友之光”
位于新加坡的华侨中学正门。(互联网)

广州新侨学校和华侨中学的钟楼

广州新侨学校的主楼建筑有融入华中钟楼设计元素。正对着操场的有一座钟楼,也叫自强楼,取自校训“自强不息”。钟楼的意义,在于提醒新侨学生,一寸光阴一寸金,朝乾夕惕,日月如梭。

新加坡的华侨中学,也有一座钟楼,曾经历战火,现已被新加坡政府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之一。

“校友之光”
广州新侨学校的钟楼。(广州新侨学校网站)
“校友之光”
新加坡的华侨中学钟楼。(互联网)

广州新侨学校和华侨中学都有陈嘉庚铜像

出生于中国福建省集美的陈嘉庚,17岁那年远渡重洋来到新加坡,以黄梨和橡胶业白手起家,成为东南亚著名的“橡胶大王”。

热心教育事业的陈嘉庚在商界取得巨大成功后,开始专注于办教育,华侨中学就是他创办的众多学校之一。在陈嘉庚的影响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洋各地有3000多所华校,在校学生达40万人。

1950年,陈嘉庚离开新加坡回返中国集美故乡定居,继续他的办学事业。

为了纪念已故陈嘉庚先生,广州新侨学校也特地修筑了一座铜像,而且也像新加坡华侨中学一样,立在钟楼前,不过新侨的陈嘉庚像在造型上,描绘的是先生回国之后,担任政协副主席期间,奔走在一线办学的情景。

“校友之光”
广州新侨学校的陈嘉庚铜像。(广州新侨学校网站)
“校友之光”
华侨中学的陈嘉庚铜像。(海峡时报)

广州新侨学校和华侨中学的校服

“校友之光”
李总理(留言签到)参观广州新侨学校。(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提供)
“校友之光”
华侨中学的校服。(华侨中学网站)

广州新侨学校与新加坡的华侨中学、华中国际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最近凭借着著名“校友”周受资在全球的高人气,开始在中国引起关注;现在又迎来李显龙总理的到访,学校知名度更上一层楼。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