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加坡的辣椒螃蟹,普罗大众的评价和印象多停留在它是一道美味佳肴,但对其历史和来源多半一知半解。
新加坡的食评家们昨天开始在网上陆续发文,悼念一位号称“新加坡辣椒螃蟹之母”的人物,才让更多人知晓,原来本地辣椒螃蟹的创始人就是她——徐炎珍女士(Cher Yam Tien)。
徐炎珍昨天(15日)逝世,享年90岁。
著名食评家司徒国辉在脸书贴文中写道,辣椒螃蟹是徐炎珍在50年代研创的,而她“烹煮螃蟹时加入辣椒酱的大胆想法,如今已烙印在本地饮食文化的历史篇章里。”
原来最早的时候,本地的辣椒螃蟹只是以番茄酱翻炒。据悉,徐炎珍和丈夫林春义1956年在经营海鲜手推车档口时,无意间用了辣椒酱而非番茄酱下锅,反而味道更佳,大受食客喜爱,因而这道美食才正式“面世”。
夫妻俩原本经营无招牌小档口,1962年才开设“棕榈滩海鲜”(Palm Beach Seafood)餐馆。
餐馆事业后来由徐炎珍的儿子林罗伦继承。他创办了东皇海鲜楼,目前位于马林百列一带的这家餐馆,仍售卖着原味的番茄辣椒螃蟹。
一道特色美食的背后,其实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就像辣椒螃蟹一样,也是徐炎珍将原味“阴差阳错”调配一番,才缔造出经典口味,代代相传。
除了辣椒螃蟹,新加坡其他著名美食还有哪些趣味冷知识?
海南鸡饭
海南鸡饭也是大多数旅客来新时必吃的一道“国菜”,它还曾经和辣椒螃蟹一同入列美国CNN全球50大美食榜单。
这道美食早期是由海南岛的中国移民带入新加坡,而其“原貌”包含文昌鸡、油饭、辣椒酱、以及姜粉、蚝油、大蒜等。
虽然海南鸡饭“飘洋过海”落户我国,但新加坡和海南两地烹煮这道佳肴的方式还是略有不同。
在新加坡,海南籍厨师只用鸡肉烹制鸡汁,但在海南会结合猪骨和鸡骨炮制而成。
咖椰吐司
提起“海南”,就不得不介绍另一道富有浓郁狮城特色的咖椰吐司(kaya toast)。
咖椰吐司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初。当时,新加坡的海南移民在英国人的家庭担任厨师,他们吃的早餐就有吐司、牛油,以及果酱。
后来,这些移民开设咖啡店,就以咖椰酱取代果酱。直到今天,咖椰吐司配搭牛油+两颗半生熟蛋,仍是很多新加坡人必点的早餐或下午茶。
至于咖椰的由来,据传它是从葡式果酱(egg jam)调制成新马一带独有的欧式果酱。
“Kaya”一词则源自于马来语,意指“丰富”,用以形容厚厚的一层咖椰酱也十分贴切。
叻沙
你知道吗,一碗碗香喷喷又呛又辣的叻沙(laksa),居然曾加入令人毛骨悚然的食材!
据悉在上世纪50年代,小贩们为了增添叻沙的咸味,竟有摊主加入蚯蚓(earthworms),甚至连蛆虫(maggots)也一起丢下锅熬煮,为的是要吃掉汤底中的细菌。
还好,当年听似暗黑料理的叻沙,现在早已没有这些奇奇怪怪的生物。今天在小贩中心售卖的叻沙,一般上只会有虾、蛤蜊、鱼饼、豆包、豆芽,以及水煮蛋。
另一方面,“叻沙”一词其实源自波斯语“laksha”,即面条之意。无独有偶,叻沙最早是在马六甲海峡出现,那里当时有很多波斯商人探访。
传承多年后,现在叻沙的口味也很多元,除了有加东叻沙(娘惹叻沙),还有亚参叻沙、干炒叻沙等等。
沙爹
由鲜嫩多汁的鸡肉、牛肉和羊肉串成的沙爹,是新加坡人钟爱的夜宵美食。
沙爹的灵感来自阿拉伯特色佳肴烤肉串。在本地,除了把肉插入木串烘烤,有时也会戳入以椰子树干制成的竹签。
吃沙爹肯定少不了以香菜和孜然种子等材料制成的花生酱汁。
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新加坡,卫生标准仍有待改善,当时在美芝路一带可见到一些无执照营业的摊主售卖沙爹。
有趣的是,食客购买沙爹肉串后,并没有专属的花生酱,而是沾在一大锅的“共享”酱汁里这么吃。
咖喱卜(curry puff)
新加坡常见的特色小吃咖喱卜,历史非常悠久。
1800年代“面世”的咖喱卜,其实是受到英式康沃尔馅饼(Cornish pastry)、葡式肉馅卷饼和印度咖喱角(samosa)的“启发”。
新加坡人一般称之为curry puff,在马来同胞口中则是“epok-epok”。咖喱卜的月牙形状也是马来人推崇的,以此向伊斯兰信仰致意。
历经时代变迁,咖喱卜不再是只有咖喱马铃薯、肉类、沙丁鱼、鸡蛋等口味,如今还出现了别出心裁的新版咖喱卜,可吃到榴梿、红豆、燕窝、乌打(辣鱼肉泥)等馅料。